“為人民服務”的張思德(1 / 2)

之後,張思德被調到警衛部,為毛澤東當警衛戰士。主席使用的黑色轎車是愛國華僑陳嘉庚贈送的,車身寬大,可容10人,後有一個供警衛站立的踏板。張思德每次都申請到踏板處守衛。夏天轎車呼嘯而過,卷起一陣風沙。冬天車後寒風凜冽,張思德的手經常凍得發麻,仍然不肯與別人換班,人們勸他時,他總說我喜歡冷風吹。

為人民服務

1944年,為了突破國民黨的經濟封鎖,延安邊區開始如火如荼地進行大生產運動。這年夏天,張思德等四位同誌被派去燒木炭,為冬天的取暖做準備。7月,張思德打點好了行囊,來到石峽峪村。這裏生長青岡樹林,其木質堅硬,是燒炭的上等原料。張思德立刻行動起來,選好一處地點,天不亮就開始行動。

張思德有燒炭的經驗,火燒得均勻,壓火也恰到好處。壓火技術很重要,火候不夠會燒出來“生頭”,過火燒出來的是灰燼。為了掌握火候,張思德吃住在窯邊,晚上要觀察好幾次。山林中的條件有限,沒有照明工具,張思德找到“牛條條梗”的小灌木,烘幹、點燃。這種小灌木油性大,點燃後火勢旺,不怕風吹。為了提前完成任務,張思德把燒炭周期從10天左右縮短為7天。在窯內幹活,人經常被烤得頭皮發麻,大汗淋漓。經過日夜苦戰,一個多月就燒了5萬多斤。

一轉眼,到了9月份,天氣漸漸涼爽起來。9月5日這一天,風很大,天氣微微下起了小雨,張思德帶著曾經一同在警衛班幹活的兩個戰友,到最遠的一處山場挖炭窯。張思德燒炭經驗豐富,他主動申請到炭窯裏麵幹活。其他兩個人,白滿倉在炭窯口,朱旭明在山下伐木。三個人沒有休息就幹起活來了。風聲、雨聲、伐木聲、燒炭聲交織在一起。

“救命呀,窯塌了!”聽到喊聲,朱旭明立即放下刀具,向炭窯飛跑過去。此時白滿倉已經被土掩埋到了脖子,焦急地喘著粗氣,臉已經成了紫色。人們一邊扒土,一邊將他拽出來。白滿倉用手指著窯內說:“快,快……裏麵……張……思……德……”人們爭分奪秒刨石頭,扒土,手上扒出了鮮血,扒到小窯洞口時,終於扒到了張思德。可是張思德緊閉著的雙眼,再也沒有睜開。頓時,大家撲在年僅29歲的張思德身體上,失聲痛哭起來。

毛澤東知道這個噩耗後長歎了一聲,指示要妥善安排張思德的後事,並為他開一個追悼會。9月8日追悼會這天,天陰沉著臉,毛澤東語氣凝重地說:“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誌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誌……”為了弘揚張思德精神,毛澤東寫出了《為人民服務》這篇文章。從此,張思德名聞天下。時至今日,張思德的事跡仍被人們稱頌。

張思德的生命是短暫的,他將樸實無華的一生貢獻給了革命事業,是“重於泰山”的。張思德因為毛澤東的一篇文章而留名千古,他是人民的好戰士,死得其所。他將自己的熱情投身到人民的事業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之後,張思德被調到警衛部,為毛澤東當警衛戰士。主席使用的黑色轎車是愛國華僑陳嘉庚贈送的,車身寬大,可容10人,後有一個供警衛站立的踏板。張思德每次都申請到踏板處守衛。夏天轎車呼嘯而過,卷起一陣風沙。冬天車後寒風凜冽,張思德的手經常凍得發麻,仍然不肯與別人換班,人們勸他時,他總說我喜歡冷風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