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脈走向的簡易記憶方法:將雙手上舉,人的前胸腹為陰,後背腰為陽,所有的陰經都上升,所有的陽經都下降,即“陰升陽降”。這四個字形象地說明了十二經脈的走向,幫助我們在治療時,正確選擇排除病氣的罐口部位,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2. 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因其不拘於十二經脈,無表裏配偶的關係,內不連屬髒腑,外不配屬五行,所以稱為奇經,對十二經脈起溢蓄正經脈氣的調節作用。八脈之中除了任督二脈有自己的腧穴之外,其他各脈都沒有自己的穴位,而依附於它經,以它經的腧穴作本經的腧穴。
八脈有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維、陽維、陰蹺、陽蹺。
任脈由會陰沿胸腹中線行於腹而為陰,督脈由會陰沿背腰中線,即脊椎,行於背而為陽,相接於齒縫中齦交穴,分之為二脈,合之為一體。治療中最為常用的有任、督二脈的腧穴。衝脈由會陰出氣街,並足少陰繞絡口唇;衝、任、督三脈同起異行,三源而三岐,都為帶脈所約束;陽蹺、陽維循行於身體頭部等陽部;陰蹺、陰維行於麵腹等身體陰部,這是八脈分布概況。
3. 十五絡
在經絡學說中,十二正經與任督二脈各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總稱十五絡。
《靈樞脈度篇》說:“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脈自經脈別出,本身再分為無數細支,稱為孫絡,經脈浮現於體表的,稱為浮絡,絡脈在皮膚上暴露的細小血管為血絡。絡脈遍及全身,組成了一個網絡係統,來輔佐經脈循環之不及。如以自然界的現象來比喻,則經脈是江河的主幹道,絡脈是分流交錯,起灌溉作用的溝渠。
經脈常不可見,可見者皆絡脈。所有的絡脈皆屬於經脈。由於絡脈分而又分,到絡入與其為表裏的它經時,已成無數細支,不能指出其一定的部位。
4. 腧穴、俞穴、募穴、八會穴
腧穴:絡脈出入正經時,經氣注輸的點站為腧穴。
《靈樞小針解篇》說:“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這是說,人體365個腧穴,經脈中的氣血,通過它們注於絡脈,滲透到四肢百骸,全身各部。不論是外邪內傳,由絡而經,還是病由內生,先經後絡,也皆經腧穴入傳。治療的實現,也是通過腧穴將病邪排出體外。
俞穴:是指髒腑經氣輸注背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俞穴位於脊椎兩旁足太陽膀胱經上。其上下排列與髒腑位置的高低順序相一致。當各經發生病變時,常在該經背俞穴有所反映。
募穴:是指髒腑經氣彙集在胸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與背俞穴相對應。募在陰,俞在陽,由於募穴與髒腑部位更為接近,所以,髒腑有邪多反映於募穴。
十二經脈走向的簡易記憶方法:將雙手上舉,人的前胸腹為陰,後背腰為陽,所有的陰經都上升,所有的陽經都下降,即“陰升陽降”。這四個字形象地說明了十二經脈的走向,幫助我們在治療時,正確選擇排除病氣的罐口部位,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2. 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因其不拘於十二經脈,無表裏配偶的關係,內不連屬髒腑,外不配屬五行,所以稱為奇經,對十二經脈起溢蓄正經脈氣的調節作用。八脈之中除了任督二脈有自己的腧穴之外,其他各脈都沒有自己的穴位,而依附於它經,以它經的腧穴作本經的腧穴。
八脈有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維、陽維、陰蹺、陽蹺。
任脈由會陰沿胸腹中線行於腹而為陰,督脈由會陰沿背腰中線,即脊椎,行於背而為陽,相接於齒縫中齦交穴,分之為二脈,合之為一體。治療中最為常用的有任、督二脈的腧穴。衝脈由會陰出氣街,並足少陰繞絡口唇;衝、任、督三脈同起異行,三源而三岐,都為帶脈所約束;陽蹺、陽維循行於身體頭部等陽部;陰蹺、陰維行於麵腹等身體陰部,這是八脈分布概況。
3. 十五絡
在經絡學說中,十二正經與任督二脈各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總稱十五絡。
《靈樞脈度篇》說:“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脈自經脈別出,本身再分為無數細支,稱為孫絡,經脈浮現於體表的,稱為浮絡,絡脈在皮膚上暴露的細小血管為血絡。絡脈遍及全身,組成了一個網絡係統,來輔佐經脈循環之不及。如以自然界的現象來比喻,則經脈是江河的主幹道,絡脈是分流交錯,起灌溉作用的溝渠。
經脈常不可見,可見者皆絡脈。所有的絡脈皆屬於經脈。由於絡脈分而又分,到絡入與其為表裏的它經時,已成無數細支,不能指出其一定的部位。
4. 腧穴、俞穴、募穴、八會穴
腧穴:絡脈出入正經時,經氣注輸的點站為腧穴。
《靈樞小針解篇》說:“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這是說,人體365個腧穴,經脈中的氣血,通過它們注於絡脈,滲透到四肢百骸,全身各部。不論是外邪內傳,由絡而經,還是病由內生,先經後絡,也皆經腧穴入傳。治療的實現,也是通過腧穴將病邪排出體外。
俞穴:是指髒腑經氣輸注背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俞穴位於脊椎兩旁足太陽膀胱經上。其上下排列與髒腑位置的高低順序相一致。當各經發生病變時,常在該經背俞穴有所反映。
募穴:是指髒腑經氣彙集在胸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與背俞穴相對應。募在陰,俞在陽,由於募穴與髒腑部位更為接近,所以,髒腑有邪多反映於募穴。
“募”有結聚的意思,偏於靜的一麵。“俞”有轉運之意,偏於動的一麵。《難經》說:“陰病取陽,陽病取陰。”即五髒有病,多取背俞治療,六腑有病,多取募穴醫治。因此,某一髒腑有病時,可取其所屬俞穴或募穴進行治療。真空排毒拔罐療法在治療時,背俞更為常用。“俞”穴即有轉運之意,可以通過對俞穴的治療,將彙聚在五髒的疾病由裏表到外,轉運到俞穴,通過拔排毒罐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