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裏,王陽明感覺到胸中爽快異常,向著靜寂的夜空一聲長嘯。這就是心學史的開篇“龍場悟道”,歸納為八個字則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用王陽明的解釋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無所不能,能解決一切問題,不需要任何外來幫助。
多年以後,當心學璀璨奪目時,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是王陽明創建了心學,而不是別人?王陽明為什麼突然“頓悟”出了心學,而不是別的什麼“學”?如果以“既成事實”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必然使人發笑。因為就是王陽明創建了心學,而不是別人。即使王陽明本人也對自己何以能創建心學沒有一目了然的答案。龍場悟道後沒過幾年,他到江西剿匪。有弟子問他:“堯舜那樣偉大的聖人為什麼不製作禮樂,非要等到周公呢?”他回答:“聖人的心是麵明鏡,物來則照,物不來也不去強求。堯舜沒有製作禮樂,隻是因為他們那個時代還不需要,沒有這件事來找他們。周公製作禮樂,隻是因為禮樂這件事刻不容緩,來找周公了。”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時勢造英雄。
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時勢造就了王陽明和他的心學呢?
心學誕生的前夜
現在,讓我們看看心學誕生的前夜都發生了什麼。
這個夜很漫長,有很多人行走在夜色中。我們最先看到的是一個道士模樣的人,他正倒騎著驢,行走在公元960年的一條大路上。當有人告訴他趙匡胤做了皇帝建立了大宋時,他驚喜得從驢上摔了下來,說:“從此天下定矣。”他叫陳摶,是五代末期華山裏神乎其神的一個道士。在他身後,我們看到了他的弟子穆修,而穆修的背後則是他的弟子周敦頤,此人精通儒釋道三家學問,是當時的大學問家,世人評價他的品行時說他“胸懷灑落如風光霽月”。周敦頤最為我們所熟知的就是那篇美輪美奐的《愛蓮說》。另外,他受到祖師爺陳摶道士的影響,以道家的語境寫了一本書叫《太極圖說》。書中提到了“無極”這一概念,它是萬物的造物主,也是萬物運行的標準。在周敦頤的身後,我們會看到兩個相貌相似,神情卻迥然不同的人。一個臉上蕩漾著和氣的顏色,而另一位則神情嚴肅,活像僵屍。這兩人是親兄弟,和氣的那位是哥哥叫程顥,嚴肅的那位是弟弟叫程頤。
多年以後,兄弟倆從老師周敦頤的《太極圖說》的“無極”理論中抽出“理”和“道”的概念,自成一家,這就是理學的雛形。理學認為,在超現實、超社會之上存在一種標準,它是人們一切行為的規範。周敦頤說它叫“無極”,二程說它叫“天理”。而“天理”的敵人則是“人欲”(不合理、不正當的行為和欲望)。每個人的一生最應該做的事就是去發現(格物窮理)和遵循這個“天理”,祛除“人欲”。歸根結底,就是要“存天理,滅人欲”。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天理”和“人欲”。餓了吃飯是“天理”,但非要吃魚翅鮑魚,這就是“人欲”;困了睡覺是“天理”,但非要有美女陪睡,這就是“人欲”;一個人如果餓了非不吃飯,困了非不睡覺,這也是“人欲”,雖然它不是不合理的欲望,但卻是不合理的行為,因為你違反了人的生理規律。由此可知,天理其實就是滿足我們生存下來最基本的需求,除此之外的都是人欲。
想到這裏,王陽明感覺到胸中爽快異常,向著靜寂的夜空一聲長嘯。這就是心學史的開篇“龍場悟道”,歸納為八個字則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用王陽明的解釋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無所不能,能解決一切問題,不需要任何外來幫助。
多年以後,當心學璀璨奪目時,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是王陽明創建了心學,而不是別人?王陽明為什麼突然“頓悟”出了心學,而不是別的什麼“學”?如果以“既成事實”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必然使人發笑。因為就是王陽明創建了心學,而不是別人。即使王陽明本人也對自己何以能創建心學沒有一目了然的答案。龍場悟道後沒過幾年,他到江西剿匪。有弟子問他:“堯舜那樣偉大的聖人為什麼不製作禮樂,非要等到周公呢?”他回答:“聖人的心是麵明鏡,物來則照,物不來也不去強求。堯舜沒有製作禮樂,隻是因為他們那個時代還不需要,沒有這件事來找他們。周公製作禮樂,隻是因為禮樂這件事刻不容緩,來找周公了。”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時勢造英雄。
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時勢造就了王陽明和他的心學呢?
心學誕生的前夜
現在,讓我們看看心學誕生的前夜都發生了什麼。
這個夜很漫長,有很多人行走在夜色中。我們最先看到的是一個道士模樣的人,他正倒騎著驢,行走在公元960年的一條大路上。當有人告訴他趙匡胤做了皇帝建立了大宋時,他驚喜得從驢上摔了下來,說:“從此天下定矣。”他叫陳摶,是五代末期華山裏神乎其神的一個道士。在他身後,我們看到了他的弟子穆修,而穆修的背後則是他的弟子周敦頤,此人精通儒釋道三家學問,是當時的大學問家,世人評價他的品行時說他“胸懷灑落如風光霽月”。周敦頤最為我們所熟知的就是那篇美輪美奐的《愛蓮說》。另外,他受到祖師爺陳摶道士的影響,以道家的語境寫了一本書叫《太極圖說》。書中提到了“無極”這一概念,它是萬物的造物主,也是萬物運行的標準。在周敦頤的身後,我們會看到兩個相貌相似,神情卻迥然不同的人。一個臉上蕩漾著和氣的顏色,而另一位則神情嚴肅,活像僵屍。這兩人是親兄弟,和氣的那位是哥哥叫程顥,嚴肅的那位是弟弟叫程頤。
多年以後,兄弟倆從老師周敦頤的《太極圖說》的“無極”理論中抽出“理”和“道”的概念,自成一家,這就是理學的雛形。理學認為,在超現實、超社會之上存在一種標準,它是人們一切行為的規範。周敦頤說它叫“無極”,二程說它叫“天理”。而“天理”的敵人則是“人欲”(不合理、不正當的行為和欲望)。每個人的一生最應該做的事就是去發現(格物窮理)和遵循這個“天理”,祛除“人欲”。歸根結底,就是要“存天理,滅人欲”。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天理”和“人欲”。餓了吃飯是“天理”,但非要吃魚翅鮑魚,這就是“人欲”;困了睡覺是“天理”,但非要有美女陪睡,這就是“人欲”;一個人如果餓了非不吃飯,困了非不睡覺,這也是“人欲”,雖然它不是不合理的欲望,但卻是不合理的行為,因為你違反了人的生理規律。由此可知,天理其實就是滿足我們生存下來最基本的需求,除此之外的都是人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