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仰頭瞻仰那腳踩鬼子碉堡的中國軍人像,他大氣凜然,兩腳錯開,高舉中正步槍,打著綁腳,胸前掛著兩顆碩大的手榴彈,一臉悲壯沉重,沒有一絲一毫的勝利者的笑容,他似乎在向天鳴槍,在告慰在這座碉堡前犧牲的弟兄們,告慰他們的鮮血沒有白流。

在抗日戰爭中,犧牲了三百八十萬中國軍人,日本鬼子屠殺了我們三幹五百萬人民。積屍如山,山頂近天,血流成河,血河如海。

川軍不是泥捏的,血是最熱的,為國拚命是豪傑

樊建川就是個川軍,他扛過槍帶過兵,那是二十幾年前的軍旅舊事,但現在在他身上仍然是一身的“兵氣”,說到激動熱血上湧之時,能感到他身上仍有一股騰騰冒起的殺氣,即使他戴著一副老式的眼鏡也沒有給他增加絲毫的斯文氣。

他特地讓我看看川軍血染的風采。

“川軍”和紅軍有仇。四川這地方幾乎成了紅軍難過之地,爬雪山,過草地,都是在四川,死了那麼多紅軍將士,他們是被國民黨的中央軍和川軍逼得不得不鋌而走險,在四川的阿壩地區,鬆潘縣,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差一點讓張國燾血洗,曆史不能假設,假設確實可怕。我中學時有位同學叫但利軍,他父親是紅四方麵軍的老紅軍,三過草地。老爺子就講過,川軍厲害,殺得他們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川軍比滇軍、黔軍、甚至比中央軍都厲害,敢和你拚命,敢不要命。那時候,我們都覺得老爺子在說胡話,說反話,沒想到他說的是真話。他說我們當年四方麵軍多威風,多能打,把中央軍都打得屁滾尿流,但在四川,幾進幾出,八萬人打成了不足三萬人,三萬人打成不到兩萬人。川軍殺了我們多少紅軍弟兄,我們和川軍有仇哩,後麵是老爺子三句不離嘴的一連串的罵娘話。川軍能打,連從死人堆裏爬進爬出的老爺子都承認。

樊建川領我進川軍抗戰館,館不大,連片的像四川民宅。每一幢房子都好像是前一幢房子的再造,房與房之間有天梯相通,遠望倒像一隊排列整齊,戎裝待發的川軍。

樊建川對我講,八年抗戰,川軍川民功不可沒,血沒少流,隻記得兩個數字就好生了得:川軍有三十萬出川抗戰,川民有三百萬壯丁隨軍出征。八年抗戰,日本鬼子並沒有一兵一卒進川,但四川軍民百姓同仇敵愾,甘願熱血報國,實為難得!

我對軍閥混戰時期的川軍沒有一點好感。尤其是當官的抽大煙,當兵的抽旱煙,在當時川軍無論哪路軍哪路統帥都被老百姓通稱“雙槍兵”。我不明白像這樣的兵怎麼能打仗?但有些不明白的事情可能永遠都是疑團,永遠都是課題。

川軍抗戰館中有一組國家一級文物,它們是三支長短不同的旱煙袋,都是銅頭玉嘴竹節杆,看不出有什麼可稱得上是國家一級文物的。細看方知,這是當年出川的川軍上前線時攜帶的,煙杆上分別刻著:“中華男兒,上戰場打日寇”“旌旗一片立功勞,萬馬軍中赴戰場”“民國卅年王宮午”。當年川軍出川打鬼子,裝備最差,供應最差,深秋初冬了還單衣單褲穿著草鞋,有時候甚至吃不飽,是一支吃不飽穿不暖的正義之師。也是一支威武之師,勇猛之師,浴血犧牲之師。

我仰頭瞻仰那腳踩鬼子碉堡的中國軍人像,他大氣凜然,兩腳錯開,高舉中正步槍,打著綁腳,胸前掛著兩顆碩大的手榴彈,一臉悲壯沉重,沒有一絲一毫的勝利者的笑容,他似乎在向天鳴槍,在告慰在這座碉堡前犧牲的弟兄們,告慰他們的鮮血沒有白流。

在抗日戰爭中,犧牲了三百八十萬中國軍人,日本鬼子屠殺了我們三幹五百萬人民。積屍如山,山頂近天,血流成河,血河如海。

川軍不是泥捏的,血是最熱的,為國拚命是豪傑

樊建川就是個川軍,他扛過槍帶過兵,那是二十幾年前的軍旅舊事,但現在在他身上仍然是一身的“兵氣”,說到激動熱血上湧之時,能感到他身上仍有一股騰騰冒起的殺氣,即使他戴著一副老式的眼鏡也沒有給他增加絲毫的斯文氣。

他特地讓我看看川軍血染的風采。

“川軍”和紅軍有仇。四川這地方幾乎成了紅軍難過之地,爬雪山,過草地,都是在四川,死了那麼多紅軍將士,他們是被國民黨的中央軍和川軍逼得不得不鋌而走險,在四川的阿壩地區,鬆潘縣,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差一點讓張國燾血洗,曆史不能假設,假設確實可怕。我中學時有位同學叫但利軍,他父親是紅四方麵軍的老紅軍,三過草地。老爺子就講過,川軍厲害,殺得他們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川軍比滇軍、黔軍、甚至比中央軍都厲害,敢和你拚命,敢不要命。那時候,我們都覺得老爺子在說胡話,說反話,沒想到他說的是真話。他說我們當年四方麵軍多威風,多能打,把中央軍都打得屁滾尿流,但在四川,幾進幾出,八萬人打成了不足三萬人,三萬人打成不到兩萬人。川軍殺了我們多少紅軍弟兄,我們和川軍有仇哩,後麵是老爺子三句不離嘴的一連串的罵娘話。川軍能打,連從死人堆裏爬進爬出的老爺子都承認。

樊建川領我進川軍抗戰館,館不大,連片的像四川民宅。每一幢房子都好像是前一幢房子的再造,房與房之間有天梯相通,遠望倒像一隊排列整齊,戎裝待發的川軍。

樊建川對我講,八年抗戰,川軍川民功不可沒,血沒少流,隻記得兩個數字就好生了得:川軍有三十萬出川抗戰,川民有三百萬壯丁隨軍出征。八年抗戰,日本鬼子並沒有一兵一卒進川,但四川軍民百姓同仇敵愾,甘願熱血報國,實為難得!

我對軍閥混戰時期的川軍沒有一點好感。尤其是當官的抽大煙,當兵的抽旱煙,在當時川軍無論哪路軍哪路統帥都被老百姓通稱“雙槍兵”。我不明白像這樣的兵怎麼能打仗?但有些不明白的事情可能永遠都是疑團,永遠都是課題。

川軍抗戰館中有一組國家一級文物,它們是三支長短不同的旱煙袋,都是銅頭玉嘴竹節杆,看不出有什麼可稱得上是國家一級文物的。細看方知,這是當年出川的川軍上前線時攜帶的,煙杆上分別刻著:“中華男兒,上戰場打日寇”“旌旗一片立功勞,萬馬軍中赴戰場”“民國卅年王宮午”。當年川軍出川打鬼子,裝備最差,供應最差,深秋初冬了還單衣單褲穿著草鞋,有時候甚至吃不飽,是一支吃不飽穿不暖的正義之師。也是一支威武之師,勇猛之師,浴血犧牲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