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r何永康
信不信由你,知青曾經是農村時尚的引領者。
最先流行的是軍裝。穿軍裝是紅衛兵遺風。軍裝分幾個檔次,“文革”前的“將校呢”是最俏的,肩上有別肩章的小布條,加之顏色洗得發白,穿上很神氣,大都被知青中的老大巧取豪奪。然後是幹部裝,上衣有四個兜的,也不掉份。最普通的是士兵服,隻有前胸兩個兜,自然矮人一等。軍帽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正宗的軍帽不好搞,就有好事的知青在聚會時把別人的軍帽搶下當球傳,傳來傳去就傳得不知去向,為此經常引發知青中的械鬥事件。
商店裏賣的仿製軍服知青大都不屑穿,但正宗的軍裝畢竟有限,隻能打農村退伍軍人的主意。我們生產隊就一個退伍軍人,他有一套留作紀念的軍裝,幾個知青成天軟磨硬泡也要不出來。沒辦法,我隻好忍痛出血,把這位老兄約到鎮上的小酒館喝了一次小酒,又把大哥送我的嶄新的勞動布工作服用來交換,並鄭重承諾:我們幾個知青以後絕不抓他家的雞,殺他家的狗,偷他家自留地的菜。這才終於搞到了這套軍裝,還是四個兜的幹部服。
才穿沒幾天,就變成流行小管褲了。其形狀恰如後來的健美褲,緊繃繃地箍在腿上,走路、爬飛車、偷雞摸狗都方便,就是下地勞動不方便,挽不起來,穿脫也不方便,脫的時候還得要別人幫忙拚命往下扯。我在知青中年齡最小,插齡也最短,便常常被叫去為別人扯褲管,聞了不少腳臭。一氣之下,我把剛到手的軍褲改成了小管褲,也享受一下叫別人扯褲管的待遇。
小管褲農民尚可理解,節約布料嘛,但後來的喇叭褲就讓農民們覺得不可理喻了。費布不說,走在地裏撲滿灰塵,肮髒不堪,成了“掃帚褲”。不過我的喇叭褲可是來之不易。當時發的布票不夠買一條喇叭褲的布,我隻好給肚子打商量,省下糧票換布票,才弄了一條穿上。
還有一種褲子不得不提。那時我國從日本進口袋裝尿素,袋子是化纖的,我們幾個就翻進生產隊的保管室,把袋子偷出來做褲子。但袋子上印上了“日本”、“尿素”、“株式會社”等漢字,我們想盡辦法都洗不掉,隻好染成黑色來遮蓋。但是染料的質量差,洗幾水就掉色了,露出那些漢字。這種褲子是不能紮皮帶的,要像老農民一樣在寬大的褲腰上拴一根褲腰帶,叫做“反掃蕩”。
有一段時間,我們還穿五顏六色的棉織秋褲招搖過市,現在一想起就臉紅……
(趙森林摘自《中國新聞周刊》2010年第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