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說服不了對方。算下來的,這樣的爭執大概發生過七、八次。這當然沒什麼意思,因此,我們後來也就不再提起此事了。不過,在另一個問題上,我們之間不存在異議,這就是,我們都認為我們是在一次打獵活動中,成為真正的朋友的。在91年的夏初,費邊邀請幾個朋友到郊外打獵散心,到出發的時候,那幾個人說有事不能去了,結果隻剩下了我和費邊。那一天,我們漫山遍野地跑,跑得腳底起泡,也沒能見到獵物。天快黑的時候,我們正準備回城,突然看到了一個東西。因為距離遠,我們分辨不清它究竟是狼還是狗,我先用微衝打了一陣,接著,費邊也手忙腳亂地開始射擊。就在這個時候,他手中的打兔槍的槍膛炸開了。幸虧那天我們都裝模作樣地穿了防彈背心(和微衝一起借來的),幸虧費邊沒有把臉貼著槍托去瞄準,否則,我們(尤其是費邊)非被打壞不可。過了很久,我們才緩過神來。我們互相檢查了一下,發現都是隻傷了點皮肉,這才把心放寬。“我們和死神親吻了一下。”費邊說。與他這句話同時誕生的,還有我和費邊的生死與共的感覺,雖然其中不乏誇張的成分。我們摟到了一起。費邊說:“挺有意思,獵物沒有打著,自己卻差點報銷。”我說,這確實有意思很像小說裏的情節,說不定哪一天我就把它寫下來了。費邊用腳試探著那杆炸了膛的兔槍,說:“要是寫到它,你最好讓玩槍的人當場作鬼,起碼得讓他瞎一隻眼。”接下來,他又順便談到了寫作問題。他的話說得精彩,應該記下來:寫作就是拿自己開刀,殺死自己,讓別人來守靈。''蜂一張嘴吐出來的就是蜜,我的朋友費邊隨口溜出來的一句話,就是詩學。他的這種出口成章的本領,我後來多有領教。他並不耍貧嘴。從他嘴裏蹦出來的話,往往是對自已日常生話的精妙分析,有時候,還包含著最高類型的真理。這使我想起他曾向我講述過的一本書中的一個有趣的故事:二戰時,盟軍轟炸柏林的火箭落點,與一名士兵從事性行為的地點,總是發生奇妙的吻合,在性行為和V—2火箭之間,仿佛存在著神秘的感應。當然,差別還是有的。對我的朋友費邊來說,他既是V—2火箭,同時又是那位不斷受到驚擾的士兵。
認真回想起來,費邊對我們初次見麵的時間、地點的說法,也不是完全站不住腳。他確實是在一個朋友家的客廳裏,知道我的名字的,直到這個時候,他才知道我是個寫小說的。他大概認為,這次才算是真正的見麵。
在90年代的第一個年頭,朋友們經常聚會,參加聚會的都是滿腹經綸的知識分子。這幫人湧到誰家,誰家的抽油煙機、排風扇就得忙上一整天。如果打開窗戶,讓陽光照進來,你就可以發現,煙霧在機器的抽動下,在人們的頭頂上漂浮得很快,有如風起雲湧。當然抽走和排掉的,還遠不止這些,至少還有那個年代特有的頌禱、幻滅、悲憤和惡作劇般的反諷。
我們都說服不了對方。算下來的,這樣的爭執大概發生過七、八次。這當然沒什麼意思,因此,我們後來也就不再提起此事了。不過,在另一個問題上,我們之間不存在異議,這就是,我們都認為我們是在一次打獵活動中,成為真正的朋友的。在91年的夏初,費邊邀請幾個朋友到郊外打獵散心,到出發的時候,那幾個人說有事不能去了,結果隻剩下了我和費邊。那一天,我們漫山遍野地跑,跑得腳底起泡,也沒能見到獵物。天快黑的時候,我們正準備回城,突然看到了一個東西。因為距離遠,我們分辨不清它究竟是狼還是狗,我先用微衝打了一陣,接著,費邊也手忙腳亂地開始射擊。就在這個時候,他手中的打兔槍的槍膛炸開了。幸虧那天我們都裝模作樣地穿了防彈背心(和微衝一起借來的),幸虧費邊沒有把臉貼著槍托去瞄準,否則,我們(尤其是費邊)非被打壞不可。過了很久,我們才緩過神來。我們互相檢查了一下,發現都是隻傷了點皮肉,這才把心放寬。“我們和死神親吻了一下。”費邊說。與他這句話同時誕生的,還有我和費邊的生死與共的感覺,雖然其中不乏誇張的成分。我們摟到了一起。費邊說:“挺有意思,獵物沒有打著,自己卻差點報銷。”我說,這確實有意思很像小說裏的情節,說不定哪一天我就把它寫下來了。費邊用腳試探著那杆炸了膛的兔槍,說:“要是寫到它,你最好讓玩槍的人當場作鬼,起碼得讓他瞎一隻眼。”接下來,他又順便談到了寫作問題。他的話說得精彩,應該記下來:寫作就是拿自己開刀,殺死自己,讓別人來守靈。''蜂一張嘴吐出來的就是蜜,我的朋友費邊隨口溜出來的一句話,就是詩學。他的這種出口成章的本領,我後來多有領教。他並不耍貧嘴。從他嘴裏蹦出來的話,往往是對自已日常生話的精妙分析,有時候,還包含著最高類型的真理。這使我想起他曾向我講述過的一本書中的一個有趣的故事:二戰時,盟軍轟炸柏林的火箭落點,與一名士兵從事性行為的地點,總是發生奇妙的吻合,在性行為和V—2火箭之間,仿佛存在著神秘的感應。當然,差別還是有的。對我的朋友費邊來說,他既是V—2火箭,同時又是那位不斷受到驚擾的士兵。
認真回想起來,費邊對我們初次見麵的時間、地點的說法,也不是完全站不住腳。他確實是在一個朋友家的客廳裏,知道我的名字的,直到這個時候,他才知道我是個寫小說的。他大概認為,這次才算是真正的見麵。
在90年代的第一個年頭,朋友們經常聚會,參加聚會的都是滿腹經綸的知識分子。這幫人湧到誰家,誰家的抽油煙機、排風扇就得忙上一整天。如果打開窗戶,讓陽光照進來,你就可以發現,煙霧在機器的抽動下,在人們的頭頂上漂浮得很快,有如風起雲湧。當然抽走和排掉的,還遠不止這些,至少還有那個年代特有的頌禱、幻滅、悲憤和惡作劇般的反諷。
這些知識界的朋友,每個都有一套俏皮而又中肯的格言,大多數人,連自己的墓誌銘都構思好了。我記得有一天從北京來了一位談鋒甚健的詩人。他是費邊的朋友,他在談到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的時候,突然朗誦起了自己的墓誌銘,並提醒大家也要具備這種“墓誌銘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