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筆者看來,比起韓國、日本、台灣地區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儒學研究,我們的儒學研究不是多了,而是遠遠不夠,學術水平和研究眼界都有待於提高。今天的知識分子,隻有對兩千多年來的儒學,包括它和社會、製度的互動,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才能真正了解這一偉大傳統及其偏病,才能對中國文化的未來發展有真正的文化自覺,也才能回應世界範圍內儒學研究的挑戰。大學和科研院所的青年學人正應當對此承擔起更多的責任,才能無愧於這個前所未有的時代。對於儒學的發展來說,這個時代真正需要的,無論在學術上還是實踐上,是沉實嚴謹的努力,而不是汲汲於造勢和喧嘩。
所以,問題的實質不在於如何認識現代大學建製中的儒學研究,而應當在於,經曆過明清以來儒學與日常生活的結合的發展經驗,和感受到當代市場經濟轉型時代對傳統道德文化資源的需求,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儒學不能僅存在於大學講壇和書齋裏,不能止於“作為哲學的儒學”,而必須結合社會生活的實踐,同時發展“作為文化的儒學”的方麵,使儒學深入國民教育和人生踐履。這是一切關心儒學及其現代命運的人士的共識。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當記取古代朱陸對立的教訓,尊德性和道問學,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不可偏廢。而這既是儒學整體的性格,也是對儒者個人的要求。
在筆者看來,比起韓國、日本、台灣地區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儒學研究,我們的儒學研究不是多了,而是遠遠不夠,學術水平和研究眼界都有待於提高。今天的知識分子,隻有對兩千多年來的儒學,包括它和社會、製度的互動,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才能真正了解這一偉大傳統及其偏病,才能對中國文化的未來發展有真正的文化自覺,也才能回應世界範圍內儒學研究的挑戰。大學和科研院所的青年學人正應當對此承擔起更多的責任,才能無愧於這個前所未有的時代。對於儒學的發展來說,這個時代真正需要的,無論在學術上還是實踐上,是沉實嚴謹的努力,而不是汲汲於造勢和喧嘩。
所以,問題的實質不在於如何認識現代大學建製中的儒學研究,而應當在於,經曆過明清以來儒學與日常生活的結合的發展經驗,和感受到當代市場經濟轉型時代對傳統道德文化資源的需求,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儒學不能僅存在於大學講壇和書齋裏,不能止於“作為哲學的儒學”,而必須結合社會生活的實踐,同時發展“作為文化的儒學”的方麵,使儒學深入國民教育和人生踐履。這是一切關心儒學及其現代命運的人士的共識。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當記取古代朱陸對立的教訓,尊德性和道問學,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不可偏廢。而這既是儒學整體的性格,也是對儒者個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