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的第三個意義是人際關係的和睦。儒家主張上下“和敬”,鄰裏“和順”,家庭“和親”。雖然古典儒家處理的人際關係範圍要比現代社會來得狹小,但其處理人際關係的原則具有普遍性。現代工業社會與後工業社會,人際疏離、家庭解體、老人失養的現象日趨普遍,東亞社會因傳統之故雖然較西方略好,但社會結構與家庭結構的變化,使得社會病態亦有所發展。現代社會組織以法律為依托,得以使內部秩序嚴整有序,但上下左右的關係未臻和諧。“和”所倡導的並不是單向的行為,而是個人作為主體的、相互的尊重、理解和關懷,這對現代科層官僚社會的人際關係可以提供矯治的基礎。
“和”的第四個意義是個人精神生活的和樂。《禮記》說,“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故為了使人“心氣和平”,要“致樂以治心”。因此,“和”既是樂(音“月”),又足樂(音“勒”)。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儒家文化就是和的文化,或者說和是儒家文化之基本取向。以“尋孔顏樂處”為核心的宋明儒學的精神性正是圍繞著這一課題而開展的。在現代社會個人焦慮、孤獨、空虛、煩厭無以消解的境遇下,發揚儒學的樂感精神,應當是有意義的。
“和”的第五種意義,是對於不同文化的寬和兼容的態度。中國古代即已有和同之辨。“和”並不表示要求整齊劃一,並不主張一元宰製,不主張強加於人。“和而不同”,“和”是以不同為前提的;“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是以開闊的胸襟容納不同的文化元素,是鼓勵多元的協和共存,主張不同文化的和平共處與和平競賽,也是對異己文化的理解和對不同文化觀點的尊重。冷戰意識從政治文化上看,是不同的意識形態勢不兩立,而不能在寬容中競爭。90年代的後冷戰時期,一方麵出現了許多地區文化關係密切的現象,如歐洲一體化、北美自由貿易區;而另一方麵則是某些地區文化衝突的加劇,如波黑及中東。亞太地區亟須一種新的地區文化取代冷戰的意識形態。在這一點上,東亞傳統的文化資源應當得到充分的利用。
“和”的第三個意義是人際關係的和睦。儒家主張上下“和敬”,鄰裏“和順”,家庭“和親”。雖然古典儒家處理的人際關係範圍要比現代社會來得狹小,但其處理人際關係的原則具有普遍性。現代工業社會與後工業社會,人際疏離、家庭解體、老人失養的現象日趨普遍,東亞社會因傳統之故雖然較西方略好,但社會結構與家庭結構的變化,使得社會病態亦有所發展。現代社會組織以法律為依托,得以使內部秩序嚴整有序,但上下左右的關係未臻和諧。“和”所倡導的並不是單向的行為,而是個人作為主體的、相互的尊重、理解和關懷,這對現代科層官僚社會的人際關係可以提供矯治的基礎。
“和”的第四個意義是個人精神生活的和樂。《禮記》說,“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故為了使人“心氣和平”,要“致樂以治心”。因此,“和”既是樂(音“月”),又足樂(音“勒”)。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儒家文化就是和的文化,或者說和是儒家文化之基本取向。以“尋孔顏樂處”為核心的宋明儒學的精神性正是圍繞著這一課題而開展的。在現代社會個人焦慮、孤獨、空虛、煩厭無以消解的境遇下,發揚儒學的樂感精神,應當是有意義的。
“和”的第五種意義,是對於不同文化的寬和兼容的態度。中國古代即已有和同之辨。“和”並不表示要求整齊劃一,並不主張一元宰製,不主張強加於人。“和而不同”,“和”是以不同為前提的;“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是以開闊的胸襟容納不同的文化元素,是鼓勵多元的協和共存,主張不同文化的和平共處與和平競賽,也是對異己文化的理解和對不同文化觀點的尊重。冷戰意識從政治文化上看,是不同的意識形態勢不兩立,而不能在寬容中競爭。90年代的後冷戰時期,一方麵出現了許多地區文化關係密切的現象,如歐洲一體化、北美自由貿易區;而另一方麵則是某些地區文化衝突的加劇,如波黑及中東。亞太地區亟須一種新的地區文化取代冷戰的意識形態。在這一點上,東亞傳統的文化資源應當得到充分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