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更多的是把“學”理解為學習者自主的、終生的、實踐的活動,如果說到德性的話,它決不像一種方程的知識可以在課堂裏教會,而在對正確與錯誤、高尚與低俗的不斷教育中喚起人的道德感和生活選擇的能力,並促使人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它。所以儒家重要的問題不是仁、德的定義和辨析,它認為這種辨析對德性的養成沒有實際作用。儒家教育中關切的問題是怎樣去做才是仁的德行,仁表示何種的實踐,什麼樣的人可以稱作仁的人,君子即高尚的人應當具有什麼德行,他們的實踐原則是什麼,要成為君子需要具備什麼德行,什麼行為原則,具有這樣德行和原則的人能達到何種精神的境界(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君子選擇什麼,摒棄什麼。《論語》中最常出現的是“君子——而不——”或“君子——,小人——”,敘述君子的生活狀態、態度。

正是由於教育是學習者自主的學習,所以孔子和早期儒家強調“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學是學為君子,為己就是為了使自己在精神人格上的充實發展而學習,儒家和中國哲學的意識是,理想的人格是什麼,人性如何,實現人性的修身方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