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2010)(1 / 2)

進取有為

進取有為的精神,不僅在我們民族興旺發達的時期起過巨大的積極作用,而且在我們民族危亡之際更成為激勵人們的強大精神力量。如杜甫的詩“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陸遊的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文天祥的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讀來回腸蕩氣的詩句具有強烈的感召力量,無不體現了自強不息的精神,也發揮了愛國主義的激勵功能,培育了中華民族反抗壓迫、維護民族文化生命的精神。

中華文化從夏商周以來傳承連續,從未中斷。在民族融合中,國家的政治統一成為曆史的主流。所以,中華民族不僅幾千年來文化傳承連續不斷,而且賴以生存的政治實體在不斷擴大的同時也基本保持了穩定統一。抗戰時期,哲學家馮友蘭曾說:“並世列強,雖新而無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他總是引用《詩經》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來說明中國是文明古國,但始終在與時俱進地發展,並在這種發展中保持了文化的連續性。

近代曆史學家曾就中國曆史文化的三大特征探討過三個問題。第一,地域遼闊,人口繁盛,先民何以開拓至此?第二,民族同化,世界少有,何以融合至此?第三,曆史長久,連綿不斷,何以延續至此?曆史學家認為,從這三個特征來看,中華民族的曆史發展必然有一種偉大的力量寓於其中。這個力量就是我們的文化,它給了中華民族偉大的生命力和內在的凝聚力。今天,我們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去發掘它、維護它,承擔起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大責任。

文化自覺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連續傳承,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儒家的文化自覺。首先,2500年前孔子整理三代以來的文化,確立了中國最早的經典文本,建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意識,並形成了文化傳承的使命感。而後,孔子所開創的儒家學派努力傳承六經、代代傳經釋經,後又形成一種道統的意識,曆代的儒家學者始終以傳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和維護華夏文化的生命為神聖使命。其次,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一個注重曆史的傳統,很早以來曆史的記述不斷,而且受到珍視。曆史的記述起著承載民族曆史記憶、建構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作用。儒家在這方麵也起了重要作用。最後,很重要的是,中國曆史上的士大夫在政治實踐、地方教化和文化活動中始終自覺傳播、提供、強調中華文化的價值觀念,使得這些價值觀念滲透在一切文化形式之中,從而影響到全體民眾的文化心理。

進取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