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熱與國學研究(2007)(1 / 1)

“國學”已經成了今天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雖然它在當代文化中涉及的範圍很廣,但其主體部分則是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術研究與文化傳播。換言之,一個是國學研究,一個是國學傳播,這是當代“國學”符號表達、運用於各種文化實踐的主要方麵。

從90年代前期的所謂國學熱,到今天的真正國學熱,事實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術研究推動都不大。因為學術研究需要長期積累的基礎,需要占有大量曆史資料,需要熟悉近代以來乃至當代的研究成果,絕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時代的趨向能轉變一般人們的文化觀念,卻不能直接轉化為學術研究的成果。

國學熱對於文化傳播的意義就不同了。在社會文化層麵,除了研究古代文化的學者外,知識界和一般社會大眾對於傳統文化隻有一知半解,總體上說,解放以來,把傳統文化一棍子打倒的風氣影響很深,傳統文化長久地與人民相隔絕,無法成為人民生活的精神資源。因此,一方麵闡發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糾正許多20世紀特殊條件下形成的錯誤的文化觀念,一方麵把中國古代的經典要籍,把中國古代各種文化形式所蘊含的內容,以通俗的形式,通過各種社會文化渠道,傳播給社會大眾,使得人們有對傳統文化“再學習”的機會,這些都是國學的文化傳播的重要任務。國學熱給傳統文化的傳播創造了市場,也提供了機遇。在社會道德價值亟須重建的時代,在人們精神文明需求日益增長的今天,對傳統文化知識的需求非常迫切。

然而,一個合理的社會文化結構,是學術界影響知識界,知識界影響文化界。因此,我們歡迎國學傳播的各種努力,讚成調整傳統文化從業人員在不同界業的配置,關心和參與國學傳播的事業。但我們也要強調,學術研究是本,文化造勢是末,踏踏實實作好學術研究,提高我們的學術研究水平乃是根本。越是國學熱,越是國學傳播風行的時代,學術研究者越要沉潛,越要警惕傳媒的誘惑對學術工作者誌業心的銷蝕。公共文化人在傳媒中不斷發表“宣言”,媒體和受眾則盲目追逐“熱點”,似乎已經成了當下的流行習慣。如果人文學者不能立定腳跟,而隨波逐流,甚至借勢弄潮,借用“心從法華轉,不能轉法華”的說法,那就是“心隨傳媒轉,不能轉傳媒”了。

環顧世界,國外漢學的研究,台港學術界的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都有很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斷問世,而我們自己的國學研究,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還大有待於發展和提高。我們的國學研究成果,在世界同行中的地位還不高。如一般都承認,美國的日本研究受到日本的日本研究影響很大。在21世紀的國學研究中,我們必須給自己提出新的目標,這就是,我們自己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各個方麵的研究應當在未來成為世界漢學研究的典範,而使世界漢學更多接受中國的中國研究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