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1929年的清華人文學科可稱為“國學院的時代”,與此相對應,1930—1952年的清華人文學科可稱為“文學院的時代”。上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清華大學的文、史、哲等人文學科都達到了當時國內的一流水平,對中國近代的學術轉型與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國學院時代的清華文科研究屬開創與奠基,文學院時代的清華文科是對國學院時代的清華文科的發展和光大。相比於這兩個時期,上世紀90年代以來是清華文科恢複、振興的時代,新的清華國學研究院的成立,應該說,是清華文科振興過程中的一個有象征意義的舉措。今天,大力發展人文社會學科已經成為清華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廣大校友和校內外各方麵的極大重視和支持。
在今天的中國,我們正在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必然同時是中華文化的偉大複興。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大力發揚清華學派“中西融合”的文化觀,全麵推升費孝通先生所說的“文化自覺”,深入中國曆史文化的研究,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國學研究即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國學研究對當代社會的文化建設、道德倫理建設、民族精神培育,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意義。為了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弘揚民族精神,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必須通過對曆史文化的研究去深切體認中華文化的偉大生命力和凝聚力之所在,正確認識中華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自覺理解它的內在生命力和精神特性,從而增進我們認識和利用傳統文化資源的主動性。弘揚民族文化,就是要深刻認識那些在曆史上促進中華民族發展壯大,體現和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創造力的優秀文化並把它發揚起來,進而加以新時代的發展,以加速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複興。在當今的時代,在麵對全球化、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同時,我們要始終注意保持民族文化的主體性,使中華民族的民族生命繼往開來,永遠暢通。在這方麵,國學研究大有可為。
1925—1929年的清華人文學科可稱為“國學院的時代”,與此相對應,1930—1952年的清華人文學科可稱為“文學院的時代”。上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清華大學的文、史、哲等人文學科都達到了當時國內的一流水平,對中國近代的學術轉型與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國學院時代的清華文科研究屬開創與奠基,文學院時代的清華文科是對國學院時代的清華文科的發展和光大。相比於這兩個時期,上世紀90年代以來是清華文科恢複、振興的時代,新的清華國學研究院的成立,應該說,是清華文科振興過程中的一個有象征意義的舉措。今天,大力發展人文社會學科已經成為清華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廣大校友和校內外各方麵的極大重視和支持。
在今天的中國,我們正在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必然同時是中華文化的偉大複興。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大力發揚清華學派“中西融合”的文化觀,全麵推升費孝通先生所說的“文化自覺”,深入中國曆史文化的研究,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國學研究即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國學研究對當代社會的文化建設、道德倫理建設、民族精神培育,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意義。為了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弘揚民族精神,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必須通過對曆史文化的研究去深切體認中華文化的偉大生命力和凝聚力之所在,正確認識中華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自覺理解它的內在生命力和精神特性,從而增進我們認識和利用傳統文化資源的主動性。弘揚民族文化,就是要深刻認識那些在曆史上促進中華民族發展壯大,體現和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創造力的優秀文化並把它發揚起來,進而加以新時代的發展,以加速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複興。在當今的時代,在麵對全球化、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同時,我們要始終注意保持民族文化的主體性,使中華民族的民族生命繼往開來,永遠暢通。在這方麵,國學研究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