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高度評價與經常運用《西遊記》(1 / 3)

1957年3月,毛澤東在一次幹部會議上,在談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時,又再次談到神話和鬼神戲。他說,戲劇中妖魔鬼怪不要搞太多。搞那麼一點,可以見見世麵,見識那個封建時代遺留下來的藝術化的意識形態。這跟神話不同,比如《大鬧天宮》是大家讚成的,沒有哪個反對。還有什麼《劈山救母》、《水漫金山》、《斷橋》之類,這些都是神話,也沒有哪個反對。不要因為出了一些妖魔鬼怪的東西就著急,不要用行政命令來禁止。同誌們!不要誤會我在這裏提倡妖魔鬼怪,我不是提倡這個東西,而是想消滅它,而消滅的辦法,要讓它出現,讓社會上大家公評,總有一天它會要慢慢喪失,要逐步改造的。(王興國:《毛澤東與佛教》,書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03頁。)

《大鬧天宮》,劇目名,演《西遊記》前七回孫悟空故事,從第一回石猴出世,到後來自稱美猴王、拜師學藝、大鬧東海、大鬧閻羅殿、上天當弼馬溫、自稱齊天大聖、蟠桃會偷桃醉酒、大鬧天宮、八卦爐中煉成火眼金睛,最後被如來佛收降壓在五行山下。《劈山救母》,劇目名,演沉香持神斧劈華山救母故事。《水漫金山》、《斷橋》,劇目名,為《白蛇傳》折子戲。

1962年,毛澤東讀《繪圖增像西遊記》第二十八回《花果山群妖聚義,黑鬆林三藏逢魔》:“大聖分付眾猴,把那山上的碎石頭搬將起來堆著。教小的們都往洞內藏躲,讓老孫作法。那大聖上山看處,隻見那南半邊鼓響鑼鳴,閃出有千餘人馬,都架著鷹犬,持著刀槍,奔上他的山來。大聖心中大怒,即撚訣念咒,往那巽地上吸了一口氣,吹將去,便是一陣狂風。那碎石乘風亂飛亂舞,可憐把那些人馬一個個打得血染屍橫。大聖鼓掌大笑道:’快活!快活!自從歸順唐僧,他每每勸我道:千日行善,善猶不足;一日行惡,惡常有餘。此言果然不差。我跟著他,打殺幾個妖精,他就怪我行凶。今日來家,卻結果了這許多性命。‘遂叫眾猴出來,把那死人衣服剝來穿著,馬皮剝來做靴,弓箭槍刀拿來操演武藝,將那雜色旗號拆洗,總鬥做一麵彩旗,上寫著’重修花果山,複整水簾洞,齊天大聖‘十四字。豎起杆,逐日招魔聚怪,積草屯糧。他的人情又大,手段又高,便去四海龍王借些甘霖仙水,把山清青了。仍栽花種樹,逍遙自在,樂業安居不題。”

批語:“’千日行善,善猶不足;一日行惡,惡常有餘。‘鄉願思想也。孫悟空的思想與此相反,他是不信這些的,即是說作者吳承恩不信這些。他的行善,即是除惡。他的除惡,即是行善。所謂’此言果然不差‘,便是這樣認識的。”(《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73—75頁。)

1957年3月,毛澤東在一次幹部會議上,在談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時,又再次談到神話和鬼神戲。他說,戲劇中妖魔鬼怪不要搞太多。搞那麼一點,可以見見世麵,見識那個封建時代遺留下來的藝術化的意識形態。這跟神話不同,比如《大鬧天宮》是大家讚成的,沒有哪個反對。還有什麼《劈山救母》、《水漫金山》、《斷橋》之類,這些都是神話,也沒有哪個反對。不要因為出了一些妖魔鬼怪的東西就著急,不要用行政命令來禁止。同誌們!不要誤會我在這裏提倡妖魔鬼怪,我不是提倡這個東西,而是想消滅它,而消滅的辦法,要讓它出現,讓社會上大家公評,總有一天它會要慢慢喪失,要逐步改造的。(王興國:《毛澤東與佛教》,書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03頁。)

《大鬧天宮》,劇目名,演《西遊記》前七回孫悟空故事,從第一回石猴出世,到後來自稱美猴王、拜師學藝、大鬧東海、大鬧閻羅殿、上天當弼馬溫、自稱齊天大聖、蟠桃會偷桃醉酒、大鬧天宮、八卦爐中煉成火眼金睛,最後被如來佛收降壓在五行山下。《劈山救母》,劇目名,演沉香持神斧劈華山救母故事。《水漫金山》、《斷橋》,劇目名,為《白蛇傳》折子戲。

1962年,毛澤東讀《繪圖增像西遊記》第二十八回《花果山群妖聚義,黑鬆林三藏逢魔》:“大聖分付眾猴,把那山上的碎石頭搬將起來堆著。教小的們都往洞內藏躲,讓老孫作法。那大聖上山看處,隻見那南半邊鼓響鑼鳴,閃出有千餘人馬,都架著鷹犬,持著刀槍,奔上他的山來。大聖心中大怒,即撚訣念咒,往那巽地上吸了一口氣,吹將去,便是一陣狂風。那碎石乘風亂飛亂舞,可憐把那些人馬一個個打得血染屍橫。大聖鼓掌大笑道:’快活!快活!自從歸順唐僧,他每每勸我道:千日行善,善猶不足;一日行惡,惡常有餘。此言果然不差。我跟著他,打殺幾個妖精,他就怪我行凶。今日來家,卻結果了這許多性命。‘遂叫眾猴出來,把那死人衣服剝來穿著,馬皮剝來做靴,弓箭槍刀拿來操演武藝,將那雜色旗號拆洗,總鬥做一麵彩旗,上寫著’重修花果山,複整水簾洞,齊天大聖‘十四字。豎起杆,逐日招魔聚怪,積草屯糧。他的人情又大,手段又高,便去四海龍王借些甘霖仙水,把山清青了。仍栽花種樹,逍遙自在,樂業安居不題。”

批語:“’千日行善,善猶不足;一日行惡,惡常有餘。‘鄉願思想也。孫悟空的思想與此相反,他是不信這些的,即是說作者吳承恩不信這些。他的行善,即是除惡。他的除惡,即是行善。所謂’此言果然不差‘,便是這樣認識的。”(《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73—75頁。)

相關內容與文字,見《西遊記》第十八回。關於善惡觀,毛澤東早於1956年9月27日在接見外賓的談話中就說過:“現在我們把未來理想想得很美,可是未來到來時,人們會感到不滿意,一萬年以後社會上還有善惡,無惡即無善。”(見《毛澤東的文藝美學活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