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的河流已猛然上漲,瞬間將我吞沒到了水底。
在長滿水草布滿屍骨的黑暗水底,一道奇異冷豔的光從某處射來,照亮了一個人的臉。
那是死人的臉,也是二十五歲的申明的臉。
而我即將成為另一個人。
以前我不相信古書裏說的--人死後都要經過鬼門關,走上黃泉路,在抵達冥府之前,還有一條分界的忘川水。經過河上的奈何橋,渡過這條忘川水,就可以去轉世投胎了。奈何橋邊坐著一個老太婆,她的名字叫孟婆,假若不喝下她碗裏的湯,就過不得奈何橋,更渡不了忘川水,但隻要喝下這碗孟婆湯,你就會忘記前世的一切記憶。
忘川,孟婆,來生。真的會忘記一切嗎?
“如果還有明天?你想怎樣裝扮你的臉?如果沒有明天?要怎麼說再見?”
第二部 忘川水
當一個朋友死去
他回到你的體內再一次死亡。
他搜索著,直到找到你,
讓你殺死他。
讓我們注意--走路,
吃飯,談天--
他的死亡。
他過去的一切已微不足道。
每個人都很清楚他的哀傷。
如今他死了,並且很少被提及。
他的名字遁去,無人留戀。
然而,他依舊在死後回來
因為隻有在這兒我們才會想起他。
他哀求地試圖引起我們注意。
我們不曾看到,也不願意看到。
最後,他走開了,不再回來,
不會再回來,因為現在再沒有人需要他了。
--聶魯達《朋友回來》(陳黎 譯)
第二部 忘川水 第一章
2004年10月11日。
寶馬760開入長壽路第一小學,狹窄的門口進去是兩排校舍,再往裏才是大操場。校長早已恭候多時,拉開車門謙卑地說:“穀小姐,歡迎光臨本校指導工作。”
穀秋莎挽著限量款包,穿著五厘米高跟鞋,好不容易下車站穩。校長陪伴她穿過曲徑通幽的暗道,進入一片小院子,左邊是幼兒園,右邊是排老式民居,有茂盛的竹林與無花果樹,想必男生們都喜歡進去捉迷藏。院裏隱藏著三層高的教學樓,外牆是白色與淺藍色,窗裏傳出小學生讀課文的聲音,她柔聲問道:“我能去聽一節課嗎?”
校長帶她走入三年級(2)班的教室,向大家介紹了貴賓身份,讓老師繼續上課。穀秋莎找到最後一排空位坐下,校長也畢恭畢敬坐在旁邊。
黑板上隻寫著兩個字--菊花。
穀秋莎本能地皺起眉頭,旁邊的校長也有些尷尬。
講台上的老師在“菊花”下麵寫了幾行字--
秋叢繞舍似陶家
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請大家照著課文念一遍。”
穀秋莎正在想這是誰的詩呢?黑板上多了“元稹”兩個字,老師高聲說:“元稹,是唐朝的一位大詩人,字微之,洛陽人。他是北魏鮮卑族拓跋部的後裔。他與另一位大詩人白居易是好朋友,曆史上叫他們二人為‘元白’,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著有《元氏長慶集》。”
因有校長及貴賓聽課,這位女老師很是緊張,幾乎照本宣科了一遍,為了讓氣氛輕鬆下來,急忙問道:“同學們,有誰知道這位大詩人?”
三年級的小學生,知道李白、杜甫都很正常,但說到元稹就屬冷門了,下麵鴉雀無聲之際,校長也麵露不快,心想這老師太糊塗了。
忽然,有隻手臂高高舉起,老師像被解圍似的興奮:“司望同學,請你回答!”
一個男孩站起來,座位比較靠後,穀秋莎正好看到他的側臉--輪廓與五官頗為端正,兩隻眼睛並不是很大,感覺卻是眉清目秀,是那種安靜地坐著就能討人喜歡的孩子,隻是穿的衣服樸素廉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