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想,嶽飛在"刀兵修慈以武為德"的思想指引下,把這些人類最危險職業的從業者,教養成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該是多麼的不易!
嶽飛對官兵的教育方法有兩種:一是用嚴酷的軍紀約束官兵,杜絕擾民行為的發生;二是用官兵平等的公正態度來感化士兵,啟發官兵發自內心的愛惜品德。嶽飛治軍,視軍為無私,以安民為本。在嶽飛的思想裏,力避殺人之利器,惟用仁慈才為正道。軍隊惟有護民才是己任。
看曆史的記載,嶽飛護民的軍紀很嚴。
嶽飛用嚴格的軍紀、軍法約束官兵,從不為遷就士兵的惡習,而付以百姓的代價。嶽飛曾為一個士兵擅自取用百姓一束麻來捆柴草而將其斬首,足可以讓無聊的文人驚心動魄地描述為"心狠手黑",但這決不是武人的苛刻和鹵莽,原因是縱容這一次出格,就將是日後可能發生的百姓家破人亡。
嶽家軍士兵有相當的數量是嶽飛在各地平叛過程中收服的土匪,在嚴厲的軍紀教育下,不僅成為護國的猛士,更成為安民的"仁義之師",這是中華軍事文明的輝煌體現。
嶽飛為維護軍紀,平時盡量使軍人和百姓不接觸。"每屯數萬眾,而市不見一卒。嚐閱世振旅,則人始幸觀之"。每到一地,嶽飛必"自從十數騎周遭巡曆",檢查軍紀的執行情況。嶽家軍規定:"有踐民稼,傷農功,市物售值不如民欲之類,其死不貸"。"取人一錢者,必斬"。曾有人在市場上要給一個嶽家軍士兵降價售物,該士兵說不行,"我豈敢為二文錢而易吾首領矣"。
有一次行軍,嶽飛發現一房屋上缺少一片茅草,便立即傳問店主,店主說軍隊從未打擾百姓,屋頂上本來就缺一片茅草,嶽飛不信,下令追查,終於找到一個馬軍,他承認正在店中飲食,聽說嶽飛將至,急於上馬,不慎帶下一束茅草。店主全家為之哭泣求情,才免於處斬,而責打一百軍棍。
嶽家軍行經鄉村,一般都露宿在民戶門外,百姓開門接納,兵士也不敢進屋,早晨起程時,民家戶外堆放的柴草依然如舊而不亂。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嶽飛杜絕了士兵作惡發財的邪路,就要給他們以德為榮的正路。正如正己方能正人的格言,嶽飛治軍把自我的品德修養與對部下的品德教育真正的結合起來。
已故的嶽飛研究專家鄧廣銘先生就曾說,"嶽飛是一位最具有人民性的英雄"。嶽飛治軍雖嚴,卻嚴而不酷。他對部屬,對百姓,甚至對降敵,都貫穿著儒家倡導的"仁心愛物"的理念。
嶽飛"奉己至薄",經常與最下等的士兵共餐,酒肉一定要均分,如果酒太少,就摻水共飲。行軍的時候,如果士卒露宿,自己就不入房中。嶽飛對待將士要求十分嚴格,又關心愛護。兵士傷病則親自慰問,甚至親手調藥;出征前,讓妻子遍訪將士家屬,噓寒問暖;將士在戰爭中陣亡,則竭盡哀悼,扶育孤寡,"或以子婚其女",嶽飛的大兒媳和二兒媳之父,都是戰死沙場的烈士。有一回,他看到提轄官鞭打軍士,就立即製止,說:"且教訓之,無輕苔辱之。"在宋時的軍隊中,長官"苔辱"軍士,本是屢見不鮮的事,而嶽飛卻采取珍重的態度。
因此嶽飛能得士兵真心擁戴,感化士兵行正義之道。
"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擄掠。"
這是在那個人命如蟻、道德淪喪的時代裏,嶽家軍士兵的崇高準則。
在個人生命受到生存威脅的時候,即便自己有能力采用不法手段獲得生存,也不違背自己作為軍人的高貴品德。堪與飽學詩書的士人"不受嗟來之食"相媲美。
曆史記載,在嶽飛首次率軍北伐的時候,在大營留守的士卒就有因缺少軍糧而被餓死的。在艱難困苦的時刻,能竭力堅持這種崇高行為的軍人,其內心就是聖賢潔身自好的仁德境界。嶽家軍"自苦能仁"堪為聖賢之德。在兩宋之間那個亂世裏,昏君當道,奸臣盛行,外寇強大,內戰頻頻,不法強徒,橫行江湖,軍人是多麼容易受到誘惑,多麼容易選擇一條更容易的謀生之路啊。多少宋軍官兵,浪跡江湖成為土匪,而嶽飛在國難當頭之際,率領饑寒之中的將士,保衛著顏麵掃地的大宋政權,捍衛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尊嚴。嶽飛駕禦手下的將士,該是多麼的艱難,惟有推誠於眾,大義凜然,才能在此危局中匡扶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