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陽市有一支嶽飛後裔,是嶽飛第五子嶽霆之後。霆長子嶽璠, 璠長子嶽覠、覠長子嶽通(汝通),於明洪武三年,因避戰亂,從江西廬陵(今九江)沙河鎮,遷邵陽落籍。
邵陽嶽氏於雍正十一年,在邵陽大東路半邊街(今新邵縣雀塘鎮半邊村),修建嶽氏宗祠,大門對聯丈餘條石上,鐫刻"德頌兩河丕著千秋業,書貽萬卷宏開百代謨。"
1926年,嶽飛第24世孫嶽森(國民黨中將、解放後任湖南省軍政委員會顧問、省參事室顧問、省政協常委)、嶽卓如(早年留日,學成回國後,辦學校,開礦業,實行教育救國,實業救國)、嶽飛第25世孫嶽佑平(祠堂會產總管)等有識之士,為弘揚中華民族英雄嶽飛"精忠報國"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開發民智,振興民族,從祠堂中提出會產,發動大戶義捐,創辦私立"精忠學校",設在宗祠之內,特邀請民國元老、湖南省督軍譚延闓題寫"精忠學校"四個大字。"精忠學校",為滿足農家子弟求知欲望,校方遵照全方位為學生服務的宗旨,通過不懈努力,使學校成為教學質量之優,學風之良,設備之好,管理水平之高,在邵陽首屈一指的學堂。方圓二三十裏慕名前來求學者蜂擁而至,學生達五六百人。建校以來,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如革命烈士嶽超華長子嶽民俊,貴陽市著名企業家;次子嶽經術,北京文化發展的推進者,傾心鍛造中國文穀--魯迅文化園;女嶽瑩玉,武漢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微生物學家、終身享受政府津貼;湖南省著名畫家鄧輝楚;廣州美院教授嶽平貴;武漢科技大學教授嶽作述;北京大學高級工程師嶽載等等。
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了"精忠學校",更名為"半邊街完小", 60年代又辦起了初中,改名為半邊街學校,至此仍是人才輩出,如湖南大學博士生導師嶽意定;廣東湛江軍分區政委劉謙祥;總後勤部某部主任楊誌明等等,均是從該校走出來的。由於國家教育投入有限,初中被迫拆掉,再次改為"半邊街完小".
1984年,雄偉壯觀的"精忠學校"古建築被人為拆除,尤其是將絢麗多彩的牌樓拆除,使"精忠學校"麵目全非。在此情況下,嶽飛後裔看在眼裏,痛在心裏,這樣下去學校所轄十村萬餘名父老鄉親的子弟讀書很不方便,特別是讀初中更不方便,每天還要花錢坐車,對九年製義務教育不利,群眾迫切希望修建一所從小學到初中的學校。因此,重建"精忠學校"是合符民心的舉措。
為迎接民族英雄嶽飛誕辰900周年,2002年9月,"半邊街完小"退休教師嶽起(嶽飛第27世孫)、邵陽嶽飛紀念堂管委會主任嶽仲生(嶽飛第25世孫)、邵陽市著名企業家嶽金龍(嶽飛第27世孫、邵陽市嶽飛思想研究會會長)發起恢複"精忠學校"校名,得到現任"半邊街完小"校長楊致君的熱情支持。在廣大群眾迫切要求下,同年12月經新邵縣人民政府批準,正式恢複"精忠學校"校名。重建"精忠學校"已得到了人民群眾和海內外人士的共識。原湖南省省長、省政協主席劉正;原黑龍江省委書記、十四屆中央委員嶽岐峰;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宋史專家宋唏;台灣研嶽學者、宜蘭碧霞宮(嶽武穆王廟)顧問、河南同鄉會理事長高雙印先生;台灣著名研嶽學者李安先生夫人王慕信女士;新加坡國際書法社常務理事、書法家龍際昌等,熱誠為"精忠學校"題詞,將嶽飛文化兩岸交流推向高峰。
現在,群眾紛紛集資、出力、出物,建校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台灣宗親也從海外寄來了彙款讚助,一張美麗的藍圖正在繪製之中。我們深信,一座嶄新的、壯美的學校,將笑迎八方賓客。學校落成和"精忠學校"八十周年校慶,將同時進行。真是雙喜臨門,可喜可賀。
(嶽米鄉 嶽 起)
2003年11月1日於北京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