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三十三大街和第八大道交會處有一所郵局,我在那裏排隊等著寄信。我注意到那個郵局職員看起來很厭煩他的工作——稱信封重量,蓋郵戳,找零錢,開收據——這些重複單調的動作,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我對自己說道:“我想努力讓這個郵局職員喜歡上我。顯而易見的,如果要讓他喜歡上我,我必須得說些他喜歡聽的話,而不是我喜歡聽話。”於是,我又問自己:“他那裏有什麼東西會讓我很羨慕呢?”有時,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特別是對陌生人而言。但是,在如今這種情況下,卻不難發現答案,因為我在他身上看見了我一直都很羨慕的東西。
所以,當他稱我信封重量的時候,我很激動地說:“我真的好想擁有你那樣的頭發呀!”
他抬起頭,眼神中流露出驚訝的表情,他的臉上也浮現出微笑。“嗯!其實它還沒有以前那麼好呢!”他很認真地說道。我也十分確信地告訴他,盡管它可能沒有以前那麼漂亮,可是仍然很漂亮。他喜出望外,我們稍微聊了一會兒。最後,他對我說:“很多人都羨慕我的頭發。”
我敢保證那位郵局職員中午吃午飯的時候心情會很好。我敢保證他晚上回家肯定會對他的妻子提起這件事。我保證他回家後會反複照鏡子,說:“我的頭發真漂亮啊!”
有一次,我在公共演講上提起整件事情。隨後,一個人問我:“你想要從那個小職員裏獲得什麼?”
我想要從那個小職員那裏獲得什麼!!我想要從那個小職員那裏獲得什麼?
如果我們都是這麼自私卑鄙,如果我們不能從別人那裏獲取到好處,那麼我們就不能開心,不能真誠地欣賞別人——如果我們的靈魂還沒有一隻蟹殼大,那麼我們遲早注定了要失敗的。
是的,我的確想要從那個小夥子身上獲得什麼。我想要的東西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然而,我最後也得到了。我覺得我做了某些他無法回報我的東西。這段記憶即使時光流逝,也仍然會在我的腦海中閃閃發光。
在人類中,存在著一個舉足輕重的原則。如果我們遵從這條規律,那麼我們永遠也不會遇到麻煩。但是,要是不遵從這個原則,我們就會陷入無盡的麻煩。這個原則就是:讓別人感覺到他們自己的重要性。正如約翰·杜威所說的那樣:“人類本性中最深層的渴望就是讓自己變得重要的渴望。”威廉姆說:“人類本性中最深的渴望就是渴望被別人欣賞。”我也強調過:“這種希望自己變得很重要的渴望是人和動物的最大區別。這種渴望也是對文化的本身的一種回應。”
哲學家猜想這個人際關係準則數以千年了,但是最終隻得出一個教訓。這個教訓像曆史一樣古老。波斯的梭羅亞斯德在2500多年前就用它教導過他的同伴。中國的孔子在2400多年前就這樣教導過他的學生。道教的創始人——老子在2500多年就這樣告誡過他的門徒。佛教早在公元前500年就在恒河邊上如是教導他的信徒。這個準則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你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可。你想要證明你的價值。你想要在你生活的這個小小的世界中感受自己的重要性。你不想要那些廉價、敷衍的讚揚,而是渴望得到真誠的讚美。你想要你的朋友和同事都像斯瓦布所說的那樣“真心誠意地認同別人,從不吝嗇自己的讚美。”所有的這些都是你想要的。
那麼,請遵守這條黃金準則吧!請先給予別人,他們應該給予我們的東西吧!
那什麼時候,什麼地點給予別人他們想要的東西呢?答案是:無論何時,無論何地。
威斯康星州奧克萊爾的大衛·G·史密斯在我的培訓課上告訴我們一個故事。有一次,在一個慈善音樂會上,他負責音樂會上的自助餐。
“那天晚上我來到慈善音樂會的公園的時候,兩個很鬱悶的老夫人站在餐桌旁邊。她們都以為自己該主持這次的慈善音樂會。當我正在考慮我該怎麼做時,一位募捐委員會的成員來到我的身邊,把募捐箱交給了我,讓我來主持那天的晚會,並讓露西和簡兩位女士來做我的陪伴。說完之後,那人就離開了。
“我的大腦一片空白。幾秒之後,我意識到募捐箱某種程度上是晚會權力的象征。我讓露西拿著募捐箱,並跟她解釋道我可能善於保管這些錢財,如果她能幫我拿著捐款箱我會感覺好多了。接著,我又讓簡去教兩個小夥子如何開汽水瓶蓋,並讓她負責本次晚會的這一部分。
“那天晚上很愜意。露西很高興地數著募捐來的錢,簡很開心地督促著兩個小夥子,而我舒舒服服地聽了這場音樂會。”
你不需要成為多麼偉大的人物後再使用這一原理。現在,你就可以天天都使用這一神奇的原理。
例如,當你點了炸雞之後,服務員卻給你端來土豆泥。這時,請說:“對不起,再麻煩您一下。我想要的是炸雞。”她應該會說道:“不!一點也不麻煩。”她也許會很高興地去幫你換菜,因為你表現出了一種對她的尊重。
那些我們日常用到的句子,像“我很抱歉打擾你。”“請問您是否能幫我一個忙?”“您能幫我一下嗎?”“您不介意嗎?”“十分謝謝您!”很小的一點禮貌就可以讓一天沉悶的生活變得更有滋味。它們是你良好教養的閃光點。
我們再看看另一個例子。霍爾凱恩的——《天主教徒》、《曼島人》,還有其他作品——這些作品都是本世紀初的暢銷書籍。數以百萬的人都讀過他的書。他原本隻是一個鐵匠的孩子。他一生中隻讀過八年的書,然而,當他逝世的時候,他是那個時代最富有的作者之一。
故事是這樣的:霍爾凱恩喜歡十四行詩和民謠。所以,他狼吞虎咽地看完了但丁·加百利·羅塞蒂所有的詩歌。出於對但丁的崇拜,他還寫了篇散文來頌揚但丁——讚揚但丁藝術方麵的成就,同時也將散文寄了一份給但丁本人。但丁也很高興。“任何對我的能力有如此高評價的人,”但丁半開玩笑地說道,“肯定也是一個天才。”於是,但丁邀請這個鐵匠的孩子來倫敦當他的秘書。這就是霍爾凱恩一生的轉折點。在這個新的位置,他成天地接觸文學巨匠。在他們不斷幫助和激勵下,他終於成為了文學界的大家。
霍爾凱恩的家位於馬恩島的格瑞巴堡,隨後成為了一個世界著名的旅遊景點。他生後也留下了數以百萬的房產。然而,如果他沒有寫那麼一篇散文來讚揚但丁,那麼他很有可能窮困潦倒,默默無聞地便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