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傳統醫學研究內容與方法,大致有五個方麵:

1、文獻研究:從上世紀50年代至文革前,對古代醫籍進行了大量的收集、保存、點校、注釋、語釋、影印和出版。這一階段的文獻整理研究,給中國醫學作了“留種”的工作。

2、理論研究:上世紀50年代以來,由衛生部或署轄行政部門組織、集體編寫了高等中醫院校統編教材。從1958年到上世紀末,共編寫了六版,這些教材對中醫基礎理論進行了係統的闡釋、詮注和發揮,幾十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醫學子,主要就是靠這詩教材學習而成的。

3、臨床研究:集中在對證的本質、證候學、辨證論治的規範化研究、中醫病名研究、治則治法研究、方藥研究等方麵,那一個方麵,都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

4、多學科研究:諸多學者,有的從古代哲學研究入手,如用周易研究中醫;有的從哲學方法論、控製論、信息論、係統論、生物全息理論等解釋中醫理論;還有的從天文學、氣象學、太陽黑子活動周期來研究五運六氣,也有從數學研究製作五行的數學模型。

5、實驗研究:有的學者采用西醫的若幹理論指標分析驗證中醫藥的療效,如清熱解毒、養陰生津方藥對一些傳染病、感染性疾病的療效;通裏攻下方藥對某些急腹症的療效;活血化瘀方藥對冠心病的療效等,進一步深入到探討八綱辨證的病理解剖學基礎等,從早期的抑菌抑毒實驗,到多方法、多層麵、分子水平上更為微觀的研究,對中醫藥理論和臨床方藥機理的探討開辟新的一條途徑和方法。

從內容上看,這些研究工作,對某一理論、某些具體的理法方藥的理論研究較多,從整體研究和構建中醫學理論體係者少;從發展趨勢上,以現代醫學思路和方法指導者越來越多,以中醫思路為指導,從中醫理論自身發展規律研究者少,從中國醫學實踐根基入手的更少。

近年來,許多年輕中醫院校學生和年輕醫生,提出閱讀古籍,結合實用,感到無從下手,不知道該怎樣與臨床結合,

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國際合作出版促進委員會研究中心,國際合作出版組織中國北京攀登者國際出版谘文中心(IPAS)自2003年開始組織中國中醫科學院(原中國中醫研究院)、山東、江蘇、山西、湖南、四川中醫文獻研究、臨床教學人士就此項目開展點、校、評注和補綴工作,立足在不僅是給古醫籍點校做一番“整容”,而是根據古籍的基礎,在臨床研究、實踐上,做些印證的檢索和說明,第一是對中醫古籍保護、流傳有所促進,第二對初涉臨床工作者和青年中醫院校學生提供深入研究的一些線索,這是一種嚐試,這種嚐試,對於繁榮中醫文獻,也許有一定益處。這件工作得到我國醫界德高望重的醫史文獻專家餘瀛鰲先生的支持,曆時兩年有餘,始見端倪,在即出版發行之際,深切寄望本套叢書,能對中醫後學有所裨益,當然,這種補綴也是嚐試,加之水平所限,不妥不當的地方,還請讀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