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立商,成為商政權中的赫赫元老。太甲之後,沃丁繼位,伊尹自覺年老,不再參與朝政。沃丁八年,伊尹病死。沃丁以天子之禮隆重安葬伊尹,用牛羊豕三牲祭祀,並親自臨喪三年,報答他對商王朝的貢獻。
原始青瓷出現 (商中期)
商代中期,原始青瓷開始出現。在鄭州、湖北、江西等地都有原始青瓷的產地,其中又以長江下遊為盛。原始青瓷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但又不具備真正瓷器的薄胎半透明性質,亦常稱為原始瓷。原始青瓷自從商代中期出現,其產量就一直呈上升的趨勢。它的原料基本上是就地取材,隻是在選擇和加工上比較講究。中國南方的許多地方因為具有豐富的瓷石礦,所以原始青瓷首先在長江下遊得到了較大發展。原始青瓷盡管與真瓷存在著相當的距離,但它畢竟是真瓷的前身,它的出現是個偉大的起點,預示著東漢時期真正瓷器的產生和精美的瓷器時代即將到來。
教育開始出現 (商中後期)
商代奴隸主貴族為了培養自己的子弟,鞏固奴隸製國家的統治,建立了序、庠、學、瞽宗等學校,教師由國家職官兼任,教學內容以宗教和軍事為主,此外還有倫理和一般文化知識。“六藝”教育初露端倪,為西周時期的教育開辟了道路。甲骨卜辭的發現,證實商代學校已進行了多方麵的教學活動。商代的序是講武習禮的場所。學有“左學”、“右學”之分。左學即下庠、小學,位於王宮之中;右學為大學,設於西郊。殷商卜辭中的“大學”是指獻俘祭祖的場所,且與宗廟的神壇連在一起,以祭祖、獻俘、訊馘、養老為主要職能,以教授有關宗教祭典等禮儀知識為主要內容,但不是具有完整意義的現代高等教育機構。殷人重視祭祀、崇尚禮樂,特設“瞽宗”。瞽宗本是樂師的宗廟,用作祭祀的場所。祭祀中禮樂相附,瞽宗便逐步變成了對貴族子弟傳授禮樂知識的機構。序、庠、學和瞽宗表明商代出現了比較完備的學校機製。甲骨文還表明商代學校已進行了讀、寫、算教學,出現了作為教材的典冊。
《尚書·多士》中有“唯殷先人,有典有冊”的句子,說明商代學校具有讀書寫字的教學條件。
青銅文化的繁榮 (商中後期)
夏商時期,中國古代青銅技術由產生和發展,逐步走向鼎盛時期。商代中期,青銅器的生產逐漸大型化和複雜化,並開始走向社會應用;商代晚期,青銅器發展到了曆史上的第一個高峰,並在社會各生產部門得到極為廣泛的應用。商代人采用內加熱的熔煉技術,把金屬塊和燃料一並投入坩堝或豎爐中點火加工,通過熔煉,除去金屬塊雜質,使金屬塊變成液態,便於澆鑄,並配製出適當的合金成分。其中合金成分的選擇及配置在古代青銅技術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商代中晚期,中國發明了銅-錫-鋁三元合金;東周時期則產生了著名的“六齊”合金規律。中國使用最早的青銅器鑄造是石範鑄造,大約出現在夏代。
夏立商,成為商政權中的赫赫元老。太甲之後,沃丁繼位,伊尹自覺年老,不再參與朝政。沃丁八年,伊尹病死。沃丁以天子之禮隆重安葬伊尹,用牛羊豕三牲祭祀,並親自臨喪三年,報答他對商王朝的貢獻。
原始青瓷出現 (商中期)
商代中期,原始青瓷開始出現。在鄭州、湖北、江西等地都有原始青瓷的產地,其中又以長江下遊為盛。原始青瓷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但又不具備真正瓷器的薄胎半透明性質,亦常稱為原始瓷。原始青瓷自從商代中期出現,其產量就一直呈上升的趨勢。它的原料基本上是就地取材,隻是在選擇和加工上比較講究。中國南方的許多地方因為具有豐富的瓷石礦,所以原始青瓷首先在長江下遊得到了較大發展。原始青瓷盡管與真瓷存在著相當的距離,但它畢竟是真瓷的前身,它的出現是個偉大的起點,預示著東漢時期真正瓷器的產生和精美的瓷器時代即將到來。
教育開始出現 (商中後期)
商代奴隸主貴族為了培養自己的子弟,鞏固奴隸製國家的統治,建立了序、庠、學、瞽宗等學校,教師由國家職官兼任,教學內容以宗教和軍事為主,此外還有倫理和一般文化知識。“六藝”教育初露端倪,為西周時期的教育開辟了道路。甲骨卜辭的發現,證實商代學校已進行了多方麵的教學活動。商代的序是講武習禮的場所。學有“左學”、“右學”之分。左學即下庠、小學,位於王宮之中;右學為大學,設於西郊。殷商卜辭中的“大學”是指獻俘祭祖的場所,且與宗廟的神壇連在一起,以祭祖、獻俘、訊馘、養老為主要職能,以教授有關宗教祭典等禮儀知識為主要內容,但不是具有完整意義的現代高等教育機構。殷人重視祭祀、崇尚禮樂,特設“瞽宗”。瞽宗本是樂師的宗廟,用作祭祀的場所。祭祀中禮樂相附,瞽宗便逐步變成了對貴族子弟傳授禮樂知識的機構。序、庠、學和瞽宗表明商代出現了比較完備的學校機製。甲骨文還表明商代學校已進行了讀、寫、算教學,出現了作為教材的典冊。
《尚書·多士》中有“唯殷先人,有典有冊”的句子,說明商代學校具有讀書寫字的教學條件。
青銅文化的繁榮 (商中後期)
夏商時期,中國古代青銅技術由產生和發展,逐步走向鼎盛時期。商代中期,青銅器的生產逐漸大型化和複雜化,並開始走向社會應用;商代晚期,青銅器發展到了曆史上的第一個高峰,並在社會各生產部門得到極為廣泛的應用。商代人采用內加熱的熔煉技術,把金屬塊和燃料一並投入坩堝或豎爐中點火加工,通過熔煉,除去金屬塊雜質,使金屬塊變成液態,便於澆鑄,並配製出適當的合金成分。其中合金成分的選擇及配置在古代青銅技術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商代中晚期,中國發明了銅-錫-鋁三元合金;東周時期則產生了著名的“六齊”合金規律。中國使用最早的青銅器鑄造是石範鑄造,大約出現在夏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