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戰計劃
20世紀70年代,由於美蘇雙方都擁有了“第二次報複力量”和同等的摧毀機會,美蘇走入軍備競賽的死胡同。這時,美國提出了“高邊疆”戰略,開始尋找新的突破口以重建戰略優勢。
美國政府想憑借這一戰略,利用美國的高新技術優勢,建立空間武器係統,形成麵對戰略核導彈的空間防禦網,消除蘇聯核導彈對美國的威脅。同時也為了加速實施太空工業化,以便能夠在宇宙空間獲取豐富的資源。
1983年3月23日,美國總統裏根發表了著名的“星球大戰”演說。美國“戰略防禦計劃”正式出籠,該計劃於1985年1月4日立項開發,正式名稱為反彈道導彈防禦係統的戰略防禦計劃,並計劃於1994年開始部署。這個計劃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多層次、多手段的反導彈綜合防禦係統,是美國繼“阿波羅”登月計劃之後又一項重大的係統工程。該計劃的核心內容是以各種手段攻擊敵對方飛行在外太空的洲際戰略導彈和航天器,防止敵對國家對美國及其盟國發動核攻擊。這是一個複雜而龐大的體係,包括在外太空和地麵部署高能定向武器(微波、激光、高能粒子束、電磁動能武器等)、常規武器,以便在敵方導彈來襲的各個階段給予多層次的攔截。
美國的戰略防禦計劃由“洲際彈道導彈防禦計劃”和“反衛星計劃”兩部分組成。“洲際彈道導彈防禦計劃”是要在宇宙空間建立起多層次的防禦網,按飛行軌道把來襲的導彈分為不同的階段,分別采取不同的防禦手段,而且用前級防禦層減輕後級防禦層的壓力,後級防禦層填補前級防禦層的漏洞,依次達到全部摧毀來襲導彈的目的。“反衛星計劃”則是研製、部署天基和陸基相結合的反衛星武器係統,以摧毀對方的衛星為目標。
“洲際彈道導彈防禦計劃”根據導彈自發射起,經飛行到命中目標過程中不同的特點,建立起4層防禦網,針對彈道式導彈的助推段、後助推段、中段和末段分層攔截。攔截係統的第一道防線由天基偵察衛星和天基反導彈衛星組成,使用常規彈頭或定向武器攻擊處於發射和穿越大氣層階段的戰略導彈;第二道防線使用陸基或艦載激光武器摧毀穿出大氣層的分離彈頭;第三道防線使用天基定向武器、電磁動能武器、激光武器攻擊再入大氣層前階段飛行的核彈頭;最後用反彈道導彈、動能武器、粒子束武器等摧毀重返大氣層後的核彈。經過上述攔截措施,對來襲核彈的摧毀率可達99%。
衛星在監視、預警、通信、導航等方麵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反衛星計劃”作為SDI計劃重要的一部分,利用美軍太空基地的監視係統監視敵方衛星,並在必要時指令係統摧毀敵人衛星,使對方衛星失去作用。
星球大戰計劃
20世紀70年代,由於美蘇雙方都擁有了“第二次報複力量”和同等的摧毀機會,美蘇走入軍備競賽的死胡同。這時,美國提出了“高邊疆”戰略,開始尋找新的突破口以重建戰略優勢。
美國政府想憑借這一戰略,利用美國的高新技術優勢,建立空間武器係統,形成麵對戰略核導彈的空間防禦網,消除蘇聯核導彈對美國的威脅。同時也為了加速實施太空工業化,以便能夠在宇宙空間獲取豐富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