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結束後,以色列控製了巴勒斯坦4br5的土地;聯合國分治計劃中的阿拉伯國未能建立,近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淪為難民。此後,阿以矛盾繼續蓄積,中東局勢長期處於緊張狀態。
中東局勢因大國的插手而更加複雜,終又爆發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聯合,為重新控製蘇伊士運河,打壓阿拉伯民族的解放運動,借口埃及收回運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蒂朗海峽,向埃及發動了進攻。埃及軍民奮起抵抗。英法的行為遭到國際社會的譴責,被迫接受聯合國停火決議,於11月6日宣布停火。12月,英法軍隊從埃及全部撤出。次年3月,以軍也被迫撤出埃及。
1967年,美蘇兩國加緊對中東的爭奪,阿以矛盾再次被激化,6月5日以色列在美國支持下借口埃及封鎖亞喀巴灣,向阿拉伯國家發起突然襲擊,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由於這次戰爭僅僅進行了六天即宣告結束,故又稱“六日戰爭”。
在戰爭中,由於對以軍的突襲估計不足,埃及、約旦和敘利亞遭受慘重損失,傷亡和被俘達6萬餘人,而以色列僅陣亡983人。通過這次戰爭,原屬阿拉伯人的加沙地帶和埃及的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舊城以及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6.5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全被以色列占領,還有100萬阿拉伯人在戰爭中被趕出家園,淪為難民。
戰爭使阿拉伯國家再次蒙受恥辱,1967年8月,阿拉伯國家聯盟召開第四次首腦會議,決定收複被占領土,並製定了同以色列“不承認、不和解、不談判”的“三不政策”。
1 9 7 3 年, 埃及和敘利亞為收複失地和擺脫美、蘇造成的“不戰不和”局麵,決定對以色列開戰。
10月6日,埃、敘同時在東西兩線進攻以色列,“齋月戰爭”爆發。巴勒斯坦解放遊擊隊則配合埃、敘行動,在以色列後方頻繁出擊。戰爭初期,以軍三麵受敵,損失慘重。
埃、敘原計劃隻是打一場“有限戰爭”,到10日,埃軍按預定計劃停止了大規模進攻。得到喘息的以色列依靠美國的軍火補充,利用埃、敘停止進攻的機會,迅速調整部署轉入反攻。以軍先以北線為重點,遏止敘軍進攻並實施局部反擊,後又改變主攻方向,偷渡運河,包抄埃軍主力,威脅開羅。戰場形勢很快就發生逆轉。
在這次戰爭中,阿拉伯石油輸出國根據戰前計劃,團結一致,以石油為武器,向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施禁運,掀起了一場石油戰爭。石油禁運震撼了世界,經濟上對西方產生深遠影響,政治上也分化了西方。10月22日,安理會通過決議,要求雙方立即就地停火。阿以先後接受停火,第四次中東戰爭結束。
戰爭結束後,以色列控製了巴勒斯坦4br5的土地;聯合國分治計劃中的阿拉伯國未能建立,近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淪為難民。此後,阿以矛盾繼續蓄積,中東局勢長期處於緊張狀態。
中東局勢因大國的插手而更加複雜,終又爆發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聯合,為重新控製蘇伊士運河,打壓阿拉伯民族的解放運動,借口埃及收回運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蒂朗海峽,向埃及發動了進攻。埃及軍民奮起抵抗。英法的行為遭到國際社會的譴責,被迫接受聯合國停火決議,於11月6日宣布停火。12月,英法軍隊從埃及全部撤出。次年3月,以軍也被迫撤出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