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台灣的發展路徑與中國香港不同。1949年後,中國國民黨認識到農民和農業的重要性,所以在經濟發展中采取農業優先原則,實行“以農養工,以輕養重”的策略,按照先農後輕再重的順序逐步前進。
首先實施了溫和的土改,解決了農業問題,為台灣的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接著,台灣為了促進本土經濟發展,出台關稅保護政策,限製進口,鼓勵民族工業填補這些需求。這種策略被稱做“進口替代”,在中國台灣、韓國、新加坡都曾實行過,為他們經濟的起飛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另外,台灣把出口經濟作為發展的重點,設立了出口加工區,努力擴大對外貿易。同時,台灣從政府到民間均很早就注意到了產業升級問題,20世紀70年代主動開啟產業升級過程,使經濟從勞動密集型向高技術、高產出的資本、技術密集型轉化,特別是台灣認準了當時電子化的浪潮,大力發展電子產業,迅速成為世界級的產業中心。
中國台灣改革的同時,韓國也在進行著一係列的發展努力。1961年樸正熙上台,開始著手改變韓國的貧窮局麵。從1961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實現了8.5%的高增長率,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更是高達9.7%,國家開始進入工業化軌道。到第三個五年計劃結束後的1978年,韓國國民生產總值實現翻四番,年均增長率達到10%。在短短20餘年間就實現了由農業國向高度工業化國家的躍進,這一經濟奇跡被稱做“漢江奇跡”。
新加坡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的宏觀調控措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不管是成為馬來西亞自治邦前後進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還是應對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和1966年英國撤軍所帶來的巨大衰退威脅而推出的“反經濟衰退計劃”,到進入70年代以後的產業升級,新加坡政府都起到了毋庸置疑的主導作用。到1979年,新加坡已經成為以製造、金融、貿易、運輸和通信為支柱的世界航空工業、電子工業、金融和國際會展四大中心區,人均國民收入也在全世界125個國家中名列第31位。
總之,經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努力,到70年代末,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韓國的經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工業化,被稱做新興工業__化國家或地區。到1990年,這四個地方的國民生產總值分別達到中國台灣1620億美元,中國香港700億美元,新加坡350億美元,韓國2380億美元,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明星”,由於這四個地方同處於傳統儒家文化圈,所以世人就把它們稱做“亞洲四小龍”。
起飛的原因
“亞洲四小龍”在經濟發展中的優異表現使它們成了世界關注的熱門話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它們成功的原因感興趣。一般認為亞洲四小龍的成功除了自然環境之外,還有這樣一些原因:
中國台灣的發展路徑與中國香港不同。1949年後,中國國民黨認識到農民和農業的重要性,所以在經濟發展中采取農業優先原則,實行“以農養工,以輕養重”的策略,按照先農後輕再重的順序逐步前進。
首先實施了溫和的土改,解決了農業問題,為台灣的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接著,台灣為了促進本土經濟發展,出台關稅保護政策,限製進口,鼓勵民族工業填補這些需求。這種策略被稱做“進口替代”,在中國台灣、韓國、新加坡都曾實行過,為他們經濟的起飛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另外,台灣把出口經濟作為發展的重點,設立了出口加工區,努力擴大對外貿易。同時,台灣從政府到民間均很早就注意到了產業升級問題,20世紀70年代主動開啟產業升級過程,使經濟從勞動密集型向高技術、高產出的資本、技術密集型轉化,特別是台灣認準了當時電子化的浪潮,大力發展電子產業,迅速成為世界級的產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