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案例19、把豬養成“一條龍”(1 / 1)

天剛蒙蒙亮,位於廣東省惠東縣莆田村的一家養豬場的豬叫聲劃破了寧靜的清晨,80頭50公斤重的商品豬正在屠宰,準備運往香港。這家豬場老板打的什麼算盤啊?這些正處在快速長肉階段的豬怎麼就被屠宰了呢?村民紛紛猜測著……

這家豬場的老板叫何新良,廣東省惠東縣莆田村人。一直在香港一家養殖場打工的何新良按捺不住對對創業的衝動,和弟弟何新強一起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

回到家鄉後,何新良還是幹起了老本行——養豬,但這次不同的是,他要把豬養成“一條龍”。

兄弟倆把十幾年的積蓄拿出來成立了一家養殖公司,剛開始采取的是“公司+農戶”的形式,由公司提供豬苗和飼料給村民,村民把豬養大後,再由公司統一回收。一次,公司回收了5000頭商品豬出售到香港,本以為可以大賺一筆,誰知第二天接到客戶的退貨電話,原來部分豬檢測到藥物殘留超標,於是全部的豬都被退回來了。這次事件對兄弟倆打擊不小,好好的豬怎麼會藥物殘留超標了?原來,豬分散在村民家飼養,部分村民沒有嚴格按照防疫標準給豬打針用藥,而是加大了藥物的用量,造成豬肉檢疫藥物殘留超標。為了杜絕以後再發生此類事件,何新良決定由公司統一管理和飼養育肥豬,統一用藥標準。這樣就意味著公司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來建設豬場,那麼錢從那裏來呢?

為了擴大規模,統一管理,何新良發動村民用入股的形式以400元1頭的價格購買公司的小豬,但豬統一放在公司,由公司統一管理育肥,等豬養大出售後,不管是虧是賺,村民除了本金,每頭豬還可以得到40元的分紅。在村民看來,這是公司在為自己養豬。其實在何新良看來,是村民在幫他建場。隨著新辦法的實施,何新良的豬場越辦越大,豬的質量也因公司按標準統一管理而得到廣大客戶的認可,這不,那80頭50公斤重的小豬就是被一家專門製作烤豬的香港公司每頭按大豬的價格訂購的。現在,何新良每天都要向這家公司出售80頭50公斤重的小豬,但這還不到他每天銷售量的1br8。

隨著公司的發展,何新良又把目光投向了豬糞。何新良每年豬存欄量達15萬頭之多,而1頭豬的排糞量相當於6個成年人,它對環境造成的汙染可想而知。在以前,公司分攤到每頭豬的治汙費達30~40元,為了循環利用資源,進一步降低養殖成本,何新良統一租種村民133.33公頃(2000畝)土地,按當年最高的稻穀收購價格補償給村民,而且他還規定,凡是把地出租給公司的村民還可以成為公司的員工。豬糞經過處理後全部作為肥料用來栽種經濟作物,處理汙染物的水過濾後又流進了養魚的池塘。以前需要花錢處理的豬糞,現在成了何新良的寶貝,為他帶來了新的收益。經過幾年不懈的發展,看似簡單的養豬,在何新良的手裏被打造成橫向結合種植與養殖、縱向連接農產品深加工與直銷的“一條龍”式農牧產業。

點評:沒有夕陽的產業,隻有夕陽的企業。養豬如此傳統的行業,在何新良的打造下成了一個資源循環利用、項目環環相扣、成本層層消減的立體農業,這就是我們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方向——生態農業。像“豬—沼—稻”、“豬—沼—魚”等生態農業模式,不僅可以降低我們的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還可以提供日常的生活能源,美化農村的生活環境。其中還有一個值得我們廣大農民關注的問題,就是土地的流轉。在承包權不變的前提下,把自己的土地使用權作為資本轉讓給別人以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會是我國農村改革開放30年後重點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