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案例

給孩子成長的時間和空間

我班有兩個孩子有早戀傾向,他們都是優等生。在初三學習如此緊張與關鍵的當口,兩人卻沉迷於“二人世界”,家長著急,我作為班主任也不免擔心。因而,雙方的家長找孩子一次次談心,做思想工作,我也是旁敲側擊,擺事實,講道理,真可謂苦口婆心。就是這樣幾方努力,兩人仍然我行我素,家長一批評就大吼大叫,很是叛逆。後來,我和雙方家長說,不要著急,慢慢來,我們靜觀事態的發展,等待合適的教育時機。果然,女生的成績一落千丈,男生的成績也有所退步,兩人都“傻眼”了。女生寫了張條子遞給我:“老師,我知道該怎麼做了。”男生也主動要求把座位調開,表示要進行“最後的衝刺”……這件事給我帶來了思考:教育者為什麼會“事倍功半”“吃力不討好”?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否需要耐心等待?孩子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長是不是可能?

專家解析

《教育走向生本》中“拋秧的啟示——尊重人的內部自然”提醒教師要尊重教育教學的規律,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孩子有如秧苗,他們有其內在的生物鍾,什麼時候開花,什麼時候結果,什麼樣的環境適合內部自然,最利於他們成長。教育工作者要注重“生本教育”,讓學生有發展空間,發揮成長的潛能。

有不少父母對孩子的培養表現出“四過”:過高的期望、過分的關心、過多的嗬護、過分的保護;致使不少孩子出現“三無”:無情、無能、無責任感。可有些父母親文化程度並不高,但是他們說出的話,做出的事卻讓孩子刻骨銘心,永世不忘。這是因為他們正直、樸實、忠厚的為人,不向困難低頭、用勤勞的雙手建設家園的行動,為了別人能犧牲自己的精神,深深感染和教育了孩子們,這是人格的力量。偉大的父母親正是用自己的人格來教育孩子的。“孩子需要榜樣甚於批評”。

孩子需要增強學習力,一要增強學習動力;二要培養學習能力;三要增強體質體力;四要挖掘學習潛力;五要提高學習活力;六要始終不懈努力。真正做到想學習,樂學習,會學習。

教育誤區

1.散漫。家庭成員懶惰拖遝,“過一天算一天”“當天和尚敲天鍾”。

2.嬌慣。怕苦怕累的孩子往往會以各種借口遲到、早退,違反校規校紀。

3.驕縱。以我為中心,不尊重別人,“老子天下第一”,對學習敷衍了事。

4.懶惰。缺乏責任心,得過且過,不肯吃苦,不願意下苦功夫,遊戲人生。

成長故事

拖拖拉拉的毛病是這樣改掉的

小明才上小學,做事很愛磨蹭。做功課的時候,一會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一會跑過來看一下電視,每天總是到很晚才能睡覺。第二天早上起床很困難,而且哈欠連天,影響了學習。媽媽爸爸多次批評他,都不管用。後來媽媽改變了策略,她知道孩子愛聽“好話”,就試著“反話正說”:“明明大了一歲,更懂事了,不需要媽媽提醒,就知道抓緊時間了……”爸爸有意識地請鄰居小夥伴到家裏來展開寫作業的競賽,不僅比速度,而且比質量。讓明明在競爭中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欠缺和磨磨蹭蹭的缺點。在家裏,也開展了競賽:看誰穿衣服快!看誰吃飯落在後麵……慢慢地,他有了很大的改變。

有一天,媽媽故意不叫醒孩子起床,結果孩子遲到了。看到老師難看的臉色和同學們怪異的唏噓聲,孩子很內疚。他從書包裏急匆匆地拿出書本,一張字條掉出來,是媽媽的字跡:“本來我想叫你起床,但是你已經是大孩子了,應當學會自己掌控時間,媽媽不能永遠給你當‘鬧鍾’。一次遲到,還是小事,媽媽擔心你會遲到一輩子。”這句話重重地敲在明明心上,使他羞愧難當……從這以後,孩子變了,適應了學校和家庭的生活節奏,他再也不遲到了,作業再也不缺交了,慢慢養成了做事講究效率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