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作品大都具有某種“封閉性”。犯罪場地通常是封閉的:一個公寓,幾條街道,或者一幢多少有點遺世獨立味道的鄉村別墅。故事在社會意義上也可以說是封閉的。底層人物,尤其是職業罪犯所起的作用非常小。罪犯與受害人多來自同樣的社交圈,而仆人很少有罪——如果是的話,通常是一種社會角色的偽裝。二十世紀早期非常流行,而在當下的驚悚作品中仍有體現的大師級惡棍形象,在黃金時代的作品中從未出現過。與此同時,大的社會政治環境容易受到忽視。作家筆下的人物似乎生活在一個完全不受諸如經濟大蕭條之類的社會大環境影響的世界。
受害者的身份也趨向模式化。她或他一般是有一定名望和財富的人,但同時也是一個似乎沒有任何情感價值的人,既無人懷念,也沒有因謀殺引起的痛苦和負疚等情緒。“在這個童話國度裏,一次次發生著謀殺案,但是沒有任何人會受到傷害”(西蒙斯:97)。
偵查過程是理性而非直覺的,非常關注細節。作家的寫作風格也與此類似,表現出一種“周到和克製”(Knight,2003)。通常作品會為了不損害理性的基調而避免描寫羅曼史。嫌疑犯通常不止一個,而是一群。真正的罪犯在故事的結尾才會被揭曉(Knight,2003)。
黃金時代是一個星光熠熠的年代。除了阿加莎·克裏斯蒂以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範·達因、埃勒裏·奎因、約翰·狄克森·卡爾、安東尼·伯克萊·考克斯、多蘿西·利·塞耶斯等偵探小說大師。
在美國,範·達因於1926年發表《本森謀殺案》(The Benson Murder Ca),從而開啟了美國偵探小說黃金時代的大門。範·達因作品的主角是一位精於藝術鑒賞的業餘偵探菲洛·萬斯(Philo Vance)。相比福爾摩斯,萬斯更注重對罪犯心理和動機的解讀,主張以心理分析為中心的推理法。範·達因以萬斯為主角的係列作品共有12部,其中《格林家謀殺案》(The Greene Murder Ca,1928)和《主教謀殺案》(The Bishop Murder Ca,1929),稱得上是解謎推理的集大成之作。同時,範·達因的《偵探小說寫作的二十規則》,對黃金時代寫作範式的總結,也對後世的研究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埃勒裏·奎因是美國作家弗瑞德裏克·丹奈和曼弗雷德·班寧頓·李的合作筆名。他們的首部作品《羅馬帽子之謎》(The Roman Hat Mystery)發表於1929年,是一部參賽作品。這部書中的偵探就叫埃勒裏·奎因。他們共創作了9部以埃勒裏·奎因為主角的係列作品和4部以雷恩(Drury Lane)為主角的係列作品,這兩個係列都是黃金時代最為出色的、體現“公平競爭”概念的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作品,比如《凶鎮》(Calamity Town,1942)、《十日驚奇》(Ten Days’Wonder,1948)、《九尾怪貓》(bsp;of Many Tails,1949)等,更關注社會實際,是黃金時代作家在後黃金時代成功轉型的範例。除了在小說創作領域的成就之外,埃勒裏·奎因更重要的功績是創辦了頂尖的偵探小說雜誌《埃勒裏·奎因神秘雜誌》(Ellery Queen Mystery Magazine),時至今日仍在發行。埃勒裏·奎因共獲得過5次埃德加獎,並於1961年獲得MWA(美國偵探作家協會)頒發的埃德加“大師獎”。
其次,作品大都具有某種“封閉性”。犯罪場地通常是封閉的:一個公寓,幾條街道,或者一幢多少有點遺世獨立味道的鄉村別墅。故事在社會意義上也可以說是封閉的。底層人物,尤其是職業罪犯所起的作用非常小。罪犯與受害人多來自同樣的社交圈,而仆人很少有罪——如果是的話,通常是一種社會角色的偽裝。二十世紀早期非常流行,而在當下的驚悚作品中仍有體現的大師級惡棍形象,在黃金時代的作品中從未出現過。與此同時,大的社會政治環境容易受到忽視。作家筆下的人物似乎生活在一個完全不受諸如經濟大蕭條之類的社會大環境影響的世界。
受害者的身份也趨向模式化。她或他一般是有一定名望和財富的人,但同時也是一個似乎沒有任何情感價值的人,既無人懷念,也沒有因謀殺引起的痛苦和負疚等情緒。“在這個童話國度裏,一次次發生著謀殺案,但是沒有任何人會受到傷害”(西蒙斯:97)。
偵查過程是理性而非直覺的,非常關注細節。作家的寫作風格也與此類似,表現出一種“周到和克製”(Knight,2003)。通常作品會為了不損害理性的基調而避免描寫羅曼史。嫌疑犯通常不止一個,而是一群。真正的罪犯在故事的結尾才會被揭曉(Knight,2003)。
黃金時代是一個星光熠熠的年代。除了阿加莎·克裏斯蒂以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範·達因、埃勒裏·奎因、約翰·狄克森·卡爾、安東尼·伯克萊·考克斯、多蘿西·利·塞耶斯等偵探小說大師。
在美國,範·達因於1926年發表《本森謀殺案》(The Benson Murder Ca),從而開啟了美國偵探小說黃金時代的大門。範·達因作品的主角是一位精於藝術鑒賞的業餘偵探菲洛·萬斯(Philo Vance)。相比福爾摩斯,萬斯更注重對罪犯心理和動機的解讀,主張以心理分析為中心的推理法。範·達因以萬斯為主角的係列作品共有12部,其中《格林家謀殺案》(The Greene Murder Ca,1928)和《主教謀殺案》(The Bishop Murder Ca,1929),稱得上是解謎推理的集大成之作。同時,範·達因的《偵探小說寫作的二十規則》,對黃金時代寫作範式的總結,也對後世的研究有極大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