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西突厥稱兵謀亂 大唐朝興師征討
一片純貞覓知音,情真意切,與君結同心。實望白頭共偕老,誰料反目成仇人。偏愛過時生猜忌,數番責罵,情深恨亦深。曆盡坎坷不平路,終成伉儷共歡欣。
常言道好事多磨,這話一點不假。有些事情看起來情通理順,可是,往往會平空生出許多波折,定要你曆盡磨難,方能如願以償。本書所講的樊梨花與薛丁山的故事,何嚐不是這樣。樊小姐一心歸唐,並願與薛丁山結成百年之好;薛丁山也明明愛著樊梨花,可就是疑心生暗鬼,幾次橫生枝節,直鬧得夫妻反目,成為路人。多虧了眾人的幫助,才使薛、樊二人釋盡前嫌,重歸於好。
幾句書綱道罷,言歸正傳。話說大唐朝貞觀年間,天子聖明,臣僚幹練,士農工商,各安其業,出現了近世少有的繁榮景象。
這一日天子早朝,靜鞭三響,文武百官朝賀已畢,退立兩廂。皇上李世民往左右看了看,一聲說道:“眾位愛卿有事早奏,無事卷簾退朝。”
皇上話音剛落,隻聽文部班中有一人朗聲說道:“臣有本啟奏吾皇萬歲!”隨著話音由打左部班中走出一人,看此人年約六旬開外,目光炯炯,滿臉正氣,一部須髯,飄灑前胸。頭上戴相翅烏紗,身上披絳紗莽袍,足登粉底朝靴,手持象牙笏板,端帶撩袍,跨步出班,來在禦案之下,跪倒身軀,口稱:“臣左丞相魏征,參見吾皇萬歲萬萬歲。”
皇上一看是魏丞相,連忙說道:“愛卿平身,起來說話。”
“謝萬歲。”魏丞相磕罷頭,躬身退立一旁。
皇上問道:“魏愛卿,不知你有何本奏?”
“臣啟稟萬歲得知,今有瑤池都督阿史那賀魯背叛大唐,自稱西突厥沙缽羅可汗,強迫高昌、丐耆、龜茲、疏勒、於閬等國一道,起大兵四十萬,犯我邊關,殺我軍卒,擄我百姓,口口聲聲,要殺進長安。現有邊關告急本章,恭呈禦覽。”
魏丞相奏罷由袖中拿出本章,遞於內侍,內侍臣接過來,轉放在龍書案上。
李世民翻開折本,閃龍目仔細觀瞧。他不看猶可,這一看隻氣得須眉皆奓,怒目圓翻,“啪”聲一拍禦案:“賀魯真乃可惡!朕平日對這些西域各部,總是以禮相待,誰知他妄自尊大,背盟毀約,竟然稱兵騷亂,妄動幹戈,朕豈能容他!不過,魏愛卿,眼下突厥正盛,兵強馬壯,我大唐遠征西域,能保證全勝班師嗎?再說這領兵掛帥之人,也不好挑選哪!老元帥秦瓊已經亡故,鄂國公敬德,年事已高,由何人掛帥為好呢?”
魏征說道:“萬歲,賀魯反複無常,屢降屢叛,這次犯我大唐邊界,必須出兵討伐,以正天威。至於這行軍作戰,微臣不懂軍旅之事,陛下何不把英國公宣上殿來,問問軍師,該當如何呢。”
魏丞相說的英國公,就是大唐朝的護國軍師徐勣徐茂公。徐軍師近日身體不爽,請假在府,未有上朝。皇上當即命宣旨官來到英國公府。徐軍師聞得皇上宣召,不敢怠慢,急忙穿戴朝服,隨著宣旨官來到金殿,跪倒身軀,向上磕頭:“臣徐茂公奉旨見駕。萬歲將老臣宣上殿來,不知有何聖諭?”
皇上說道:“愛卿平身。隻因西突厥沙缽羅可汗賀魯,犯我邊關,聲勢浩大,是戰是和,朕一時難以決斷,這才把愛卿宣上殿來,要聽你一言。”
李世民說罷,命內侍把邊關告急的本章轉給徐軍師看。徐軍師看罷折本,手撚須髯說道:“以老臣之見,陛下還應發兵才是。西突厥聯絡六國,表麵上看是兵強馬壯,實則外強中幹。賀魯暴戾恣睢,國內早已不穩,且四分五裂。目下六國聯兵,寇我邊關,隻不過是要轉移視線,圖一時僥幸,實則是自取滅亡之道也。萬歲如果出兵,必勝之道有五:一曰以大擊小,二曰以順討逆,三曰以治乘亂,四曰以逸待勞,五曰以悅當怨。有此必勝之道,何慮不克呢!請萬歲不必疑懼,還應速速發兵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