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什麼事,這麼久才回來"
"姨娘."段弘從墊上起來,坐到她身側,道"孩兒此番出去,見到許多沒有見過的,再苦也覺得值了."
太妃便道"黃連之苦,世人皆知.弘兒,你知道便可了.何必去嚐試."
段弘答諾,心中不以為然.
太妃瞧出端倪,道"罷了,姨娘老了,思想陳舊,哪入得你眼但姨娘身無所出,如今卻高居後宮,唯一的法子便是與人為善.弘兒你身居王位,更要明白與誰為善,不然後患無窮啊."
"是"段弘應道,心頭不耐煩,怎麼誰都要跑來教導她兩句,剛想走,卻聽太妃道"就像丞相吩付你的事,你不做,自然有什幫你做了."
段弘一愣.
旁邊那丫環道"六郡侯聽說丞相有心將表小姐送回去,見殿下延遲了,請意去尋了."
為了討好莊稷,他還真的什麼都做得出來!段弘麵色鐵青,正欲叫人去阻攔,卻聽太妃道"先王在時,便指了丞相做你義父,如今兩邊親閑了,也該吩咐酒席,朝賀了吧."
"姨娘說得是."段弘冷靜下來,道"六弟年紀不小了,煩請姨娘為他擇一門親事."
"這個自然."太妃笑道.一旦有了子女,譽兒做事也會顧忌一些吧.這樣不僅是為了保全弘兒,也是為了保全譽兒啊.
作者有話要說: 還有一章或者兩章 久等了哈@_@
☆、第 203 章
且說段弘回宮那日,萬人空巷.一路上歡聲擁道,樂奏笙簧.兩邊執事成行,高舉幡旗,駕進臨淄.
人人歡悅,個個爭著脖子往裏瞧.誰又曉得文王不在裏邊.
待進了宮,文武整頓衣裳,急宣朝侍,以待段弘登朝.哪知等了一個上午,半天見不得一個人來.等到心慌,忽有旨來,叫百官去長慶殿開宴.
群臣無可奈何,隻得去了.是以段弘回宮不過半日,便得煩多的諍諫之章.
次日段弘早朝登殿,滿朝文武衣冠整齊,站立如鬆,群臣朝賀畢.
段弘念及昨日,想這些人必定怨語連連,心頭暗惱,自思:眾文武還抱本伺候,如何了得.道"有奏章出列,無事朝散."
言未畢,隻見一人出班,俯伏金階,手舉牙牌,呼道"臣沈柘有事不得不奏.古語有雲"克念者,自生百福;作念者,自生百殃".殿下半年流亡,終已歸國.當知民生疾苦,家國難落.更應克己念公,作福於民.昨日升殿,殿下棄百官於朝,即是不謹.誆民於市,半道而走,則是愚民,望殿下知之慎之."
段弘聞言,心中不悅.但念及沈柘先時有功,若為此牽究,百官隻說她容不得人.因道"古語又雲"百善孝為先",孤半道而走,棄臣於朝,不過先行拜見太妃去了.有何之過,令爾等爭相諍奏"
氣氛緊張,常太清忙出列道"殿下所言甚是,臣等愚昧了."
段弘看了他一眼,複道"還有何奏章"
此言一出,不覺宿家禮等五六位大人一同出列道"臣等俱有本章.望殿下以國為重,兢兢治國.如今前朝崛起之勢力,三分天下,竟占一分.大戰剛過,元氣未複,百姓希賢若渴,殿下更應仁布四方,宣德天下.若反道而行,貪享無度,臣恐齊地不久屬他人矣."
段弘心不服,迫於形勢又不得不道"卿言甚善,寡人受教."
接下來,都是一些常事,不加累述。且說段弘過了這事,心境卻發生一些變化。她覺得這些事芝麻點大,這些老東西卻總是挑三撿四,動不動就搬出什麼堯舜之道,危言聳聽,屁大點的事都要牽扯到江山社稷。心中越想越火,正在此時,黃氏遣了兩個使者來問罪。段弘沒留心,將他們安置在城外驛站三日才宣入朝。
趁那使者還未到,段弘問朝下"孤王一時魯莽錯殺天子.眼見天子使者來了,該如何是好"
群臣議論紛紛,不敢陳表.看來這些人唯莊稷馬首是瞻了.
段弘便問莊稷.
莊稷答:"今幹戈方息,何必又生兵戈。萬事以和為貴,共敵在前,黃氏豈會不知?,此來不過試探二字,我等好生招待便是了。."
這話的意思再簡單不過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亂世求和才是上上策.文臣大都點頭附合,段弘見此,因道"丞相之言雖是,但事端違和。一味避讓,反讓黃氏占了先機。她若依此伐齊,丞相你是迎還是不迎?總歸是孤王不合道義,未免以後他說,這和定然和不下去了!"
堂下寂靜無聲。半響,宿家禮上表無議。
群臣無議。
段弘因下令,將那兩使人頭摘了,函寄與黃氏。坐等回函。
一晃數日,皆無因果。一日,暖陽高照,乳燕繞梁。段弘招眾大臣遊園,與商和親之事。正是熱鬧,晉國的使者打旗入宮。段弘宣見,那使者高舉一木牌大拜,身著孝衣,道"太後有禮要送,望千歲察閱。"
段弘見那木牌頗是熟悉,一時也想不起。但見兩行文武人人色變,因謂左右"把那東西抬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