褲子是包裹人體腹臀部、腿部的下體服裝。由於其良好的功能性,且便於運動,最初是作為男性的主要服裝而存在的。女性褲裝的出現則要晚得多,是從19世紀末開始。隨著女性騎車運動的風靡,半長褲也開始流行;進入20世紀後,女性的地位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女性走入社會,參與工作。褲子麵料的舒適性、功能性也大為加強,褲裝也逐漸成為女性主要的穿著服裝之一。

褲子的分類

褲子的名稱很多,其結構可根據臀圍的放鬆量、腿部的外形輪廓以及長短的變化來分類。

1.按臀圍的加放鬆量來進行分類

(1)緊身褲:緊身褲的整體鬆量較少,緊包住腹臀部,強調腿部曲線,適合采用彈性好、伸縮性大的麵料。緊身褲一般采用0~5cm的鬆量,若麵料為非彈性麵料時,需要考慮日常動作時產生的基本鬆量;若采用彈性麵料則根據麵料彈性適當減小鬆量。

(2)半寬鬆褲:半寬鬆褲的鬆量加放量為6~10cm,合體性與緊身褲相比要差一些,但卻較為舒適。半寬鬆褲不貼合人體,也不怎麼強調腿部曲線,適合采用毛、棉、麻、化纖非彈性麵料,需要有麵料的挺括感。

(3)寬鬆褲:寬鬆褲的鬆量為10cm以上。可以從中臀圍開始,往褲腿處均較為肥大,整體給人以寬鬆的感覺;也可以加強臀腹部,並相應收緊褲口且提高褲擺位置,在外形上形成上大下小的錐形褲,在結構上往往采用腰部打褶、收省及高腰係帶等處理方法。

2.按褲腳口尺寸大小進行分類

(1)瘦腿褲:整個褲身包覆人體腿部。

(2)直筒褲:整個褲型呈筆直造型的褲子,它的結構製圖就是褲子的基本紙樣。根據褲口大小、細節變化產生各種各樣的款式。

(3)喇叭褲:一般從腰圍至臀圍都比較合體,從腿部開始逐漸增加鬆量至褲口,使褲型整體呈喇叭狀。

(4)燈籠褲:褲身肥大,腳口收緊,整個褲身呈燈籠狀。

(5)裙褲:褲腳口很大,看上去像裙子。

3.按褲子長度進行分類

褲裝按長度分,從短到長依次有超短褲(熱褲)、短褲、中褲(包括五分褲、七分褲、九分褲)、長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