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首都民多艱(1 / 3)

1368年,徐達攻占河南汴梁。朱元璋立即跑過去看,這裏地處中原,東西南北都能兼顧,位置不錯。可惜民生貧窮,水陸轉運艱苦,軍事上無險可守,四麵受敵,黃河泛濫也是大麻煩,還不如南京。他把這裏作為北京,以定鼎中原、奪取西北。

最終,朱元璋相中距南京165公裏的安徽臨濠(就是鳳陽府,元代叫濠州,1367年升為臨濠府),要建造中都。臨濠是朱元璋的老家,將首都造在老家是很多人的臆想。臆想都是不健康的,跟積極向上的夢想不在一個層次。而功臣大部分是安徽人,這裏前有長江,後有淮水,地勢險要,交通發達,大家吵著鬧著要在臨濠建都。偏偏隻有浙江青田人劉基反對,認為帝鄉並非建都之地,建了也不適合居住。可是,心胸並不狹隘的劉基在朝廷吃不開,正確意見被這群抱有自私自利地域偏見的人扼殺了。

在幾乎是荒城的土地上新造首都,談何容易?朱元璋偏要蠻幹。從1369年九月開始,朱元璋派李善長督建中都。李善長在舊城西邊建造宮殿,每年動用100萬人,包括近9萬工匠、7萬士兵、近20萬移民、數萬罪犯,辛辛苦苦幹了1年多,於1370年十二月初步建成城市框架。周長超過25公裏,建造9座門:洪武、南左甲第、前右甲第、北左甲第、後右甲第、獨山、長春、朝陽、塗山。裏麵為皇城,周長超過4.5公裏,有午門、玄城、東華、西華等4座門。

到1375年九月,工程還在進行,大興土木達6年,勞民傷財無數。但是臨濠土地荒蕪,人煙稀少,發展多年人口聚集還不到43萬人。眼看百姓實在吃不消,朱元璋才放棄這個扶不起的阿鬥。

曾有大臣提出在北平建都,但朱元璋不想勞民,或許心裏還有一些害怕。中國的主要威脅來自元朝殘餘勢力,離北平距離太近。元朝殘餘百萬兵力,戰鬥力不可小覷,呼嘯而來,又呼嘯而去,不管幾座山、幾條河、幾座城池,在巨大的攻勢麵前,都會淪為擺設。元朝勢力不滅,北平還不如南京安全。

1391年,他派太子朱標考察陝西長安。漢唐雄風今猶在,朱元璋對唐太宗仰慕已久。而中國曆史上,西北軍力一直很強。建都長安,既可抑製北方蒙古勢力威脅,還可防止西北勢力崛起。不過,長安同樣偏居一隅,中國的政治中心早已東移。從西到東路途艱難,不便統治,走走路都能把朱標折騰出病來。可不,朱標回到南京,剛向皇帝彙報考察長安的情況,遷都大計未定,就急匆匆地病死。

朱元璋把太子之死,歸咎於南京宮城風水不好,是風水害死他的繼承人!一頭白發的老皇帝萬念俱灰,從此不再提遷都,朱家王朝的興廢,隻好“聽天由命”!

1368年,徐達攻占河南汴梁。朱元璋立即跑過去看,這裏地處中原,東西南北都能兼顧,位置不錯。可惜民生貧窮,水陸轉運艱苦,軍事上無險可守,四麵受敵,黃河泛濫也是大麻煩,還不如南京。他把這裏作為北京,以定鼎中原、奪取西北。

最終,朱元璋相中距南京165公裏的安徽臨濠(就是鳳陽府,元代叫濠州,1367年升為臨濠府),要建造中都。臨濠是朱元璋的老家,將首都造在老家是很多人的臆想。臆想都是不健康的,跟積極向上的夢想不在一個層次。而功臣大部分是安徽人,這裏前有長江,後有淮水,地勢險要,交通發達,大家吵著鬧著要在臨濠建都。偏偏隻有浙江青田人劉基反對,認為帝鄉並非建都之地,建了也不適合居住。可是,心胸並不狹隘的劉基在朝廷吃不開,正確意見被這群抱有自私自利地域偏見的人扼殺了。

在幾乎是荒城的土地上新造首都,談何容易?朱元璋偏要蠻幹。從1369年九月開始,朱元璋派李善長督建中都。李善長在舊城西邊建造宮殿,每年動用100萬人,包括近9萬工匠、7萬士兵、近20萬移民、數萬罪犯,辛辛苦苦幹了1年多,於1370年十二月初步建成城市框架。周長超過25公裏,建造9座門:洪武、南左甲第、前右甲第、北左甲第、後右甲第、獨山、長春、朝陽、塗山。裏麵為皇城,周長超過4.5公裏,有午門、玄城、東華、西華等4座門。

到1375年九月,工程還在進行,大興土木達6年,勞民傷財無數。但是臨濠土地荒蕪,人煙稀少,發展多年人口聚集還不到43萬人。眼看百姓實在吃不消,朱元璋才放棄這個扶不起的阿鬥。

曾有大臣提出在北平建都,但朱元璋不想勞民,或許心裏還有一些害怕。中國的主要威脅來自元朝殘餘勢力,離北平距離太近。元朝殘餘百萬兵力,戰鬥力不可小覷,呼嘯而來,又呼嘯而去,不管幾座山、幾條河、幾座城池,在巨大的攻勢麵前,都會淪為擺設。元朝勢力不滅,北平還不如南京安全。

1391年,他派太子朱標考察陝西長安。漢唐雄風今猶在,朱元璋對唐太宗仰慕已久。而中國曆史上,西北軍力一直很強。建都長安,既可抑製北方蒙古勢力威脅,還可防止西北勢力崛起。不過,長安同樣偏居一隅,中國的政治中心早已東移。從西到東路途艱難,不便統治,走走路都能把朱標折騰出病來。可不,朱標回到南京,剛向皇帝彙報考察長安的情況,遷都大計未定,就急匆匆地病死。

朱元璋把太子之死,歸咎於南京宮城風水不好,是風水害死他的繼承人!一頭白發的老皇帝萬念俱灰,從此不再提遷都,朱家王朝的興廢,隻好“聽天由命”!

其實,不管首都建在哪裏,地理並不是決定性因素,關鍵在於人為。《明史·地理誌》指出,固若金湯不足以防止土崩瓦解,領土廣闊不足以形成犄角之勢。國家強弱,天下興亡,在於天降喪亂,政治昏庸內訌,人事乖張,而並非地利的因素。所以說:“在德不在險”,治國有道比地理險要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