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共產黨成為執政黨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應該逐步實現其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直接統一,即表達自己所代表利益不僅在長遠意義上,而且在現實上的普遍性,以使自己不斷獲得長期執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資源。改革開放發展到今天,為了更好地協調各方麵的利益關係,以擴大黨的執政基礎,黨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這就需要對形成於革命年代、在計劃經濟和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得以強化的意識形態話語體係進行重構,以更有效地為黨的執政的合法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合理性進行辯護。
其二,從意識形態的功能來看,黨為了推進社會的進一步開放,需要在意識形態的“放”和“收”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
意識形態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為現存秩序的合理性進行價值辯護。在計劃經濟年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價值辯護是通過對“灌輸”主流思想並實行對社會思想的嚴格控製而進行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社會在逐漸轉型,其最顯著的標誌是改革開放,而這是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主動推動的。它帶來各種社會意識的變遷和多樣化,一個信息日趨多元化、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社會,必須學會容納多種聲音。十七大報告指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社會公眾是否關注公共事務,是否真正具有對社會事務的表達權,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誌。這就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更具有開放性。
從社會生活同意識形態的關係看,在社會轉型尚不定型時,為了使社會生活的“放”不致失控,有必要通過對意識形態的調控,使社會秩序保持在實現執政黨的目標所能允許的範圍內;但從長遠看,意識形態的調控又不能變成“管死”社會思想,不能造成社會生活的“放”與意識形態的“收”的二元對立的緊張關係,而是要在兩者之間保持一個必要的“張力”。這就需要重新建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係。
評價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麵臨的新挑戰,必須麵對以下三個基本的事實判斷:其一,中國對經濟全球化的融入,使中國麵對的意識形態問題趨於複雜化;其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法製的發展,使人們思想活動和價值觀念趨於多元化;其三,信息技術、網絡和媒體的發展,為上述意識形態的複雜化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提供強有力技術支撐。而這三個基本事實判斷又蘊涵著兩個內在的深刻矛盾:其一,社會思想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是必然趨勢,但黨必須堅持自己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一元化,否則,將失去黨在政治上的統一並進而失去對社會的引領作用;其二,由於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的市場化,使大多數人重物質利益輕精神追求,從而對意識形態采取淡化的態度,但是,各種社會生活中所涉及的意識形態問題卻越來越突顯,如自由主義、實用主義、相對主義、功利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消費主義等觀念,在深刻影響人們的價值判斷。
當共產黨成為執政黨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應該逐步實現其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直接統一,即表達自己所代表利益不僅在長遠意義上,而且在現實上的普遍性,以使自己不斷獲得長期執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資源。改革開放發展到今天,為了更好地協調各方麵的利益關係,以擴大黨的執政基礎,黨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這就需要對形成於革命年代、在計劃經濟和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得以強化的意識形態話語體係進行重構,以更有效地為黨的執政的合法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合理性進行辯護。
其二,從意識形態的功能來看,黨為了推進社會的進一步開放,需要在意識形態的“放”和“收”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
意識形態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為現存秩序的合理性進行價值辯護。在計劃經濟年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價值辯護是通過對“灌輸”主流思想並實行對社會思想的嚴格控製而進行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社會在逐漸轉型,其最顯著的標誌是改革開放,而這是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主動推動的。它帶來各種社會意識的變遷和多樣化,一個信息日趨多元化、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社會,必須學會容納多種聲音。十七大報告指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社會公眾是否關注公共事務,是否真正具有對社會事務的表達權,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誌。這就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更具有開放性。
從社會生活同意識形態的關係看,在社會轉型尚不定型時,為了使社會生活的“放”不致失控,有必要通過對意識形態的調控,使社會秩序保持在實現執政黨的目標所能允許的範圍內;但從長遠看,意識形態的調控又不能變成“管死”社會思想,不能造成社會生活的“放”與意識形態的“收”的二元對立的緊張關係,而是要在兩者之間保持一個必要的“張力”。這就需要重新建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係。
評價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麵臨的新挑戰,必須麵對以下三個基本的事實判斷:其一,中國對經濟全球化的融入,使中國麵對的意識形態問題趨於複雜化;其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法製的發展,使人們思想活動和價值觀念趨於多元化;其三,信息技術、網絡和媒體的發展,為上述意識形態的複雜化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提供強有力技術支撐。而這三個基本事實判斷又蘊涵著兩個內在的深刻矛盾:其一,社會思想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是必然趨勢,但黨必須堅持自己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一元化,否則,將失去黨在政治上的統一並進而失去對社會的引領作用;其二,由於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的市場化,使大多數人重物質利益輕精神追求,從而對意識形態采取淡化的態度,但是,各種社會生活中所涉及的意識形態問題卻越來越突顯,如自由主義、實用主義、相對主義、功利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消費主義等觀念,在深刻影響人們的價值判斷。
我們不能再以當年的意識形態領域的階級鬥爭話語為尺度,來評判上述矛盾。從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的明確,到今天黨強調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製度的首要價值、強調公民意識和尊重文化的多樣性,等等,表明中國共產黨走在時代前列又海納百川的氣度。但是,一個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不能沒有相對穩定的、既反映社會基本價值觀的變動、又同黨的最高價值觀之間存在某種平衡點的意識形態,這也需要重新建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