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拾伍(2 / 3)

長生正要說話,看見山腳下有幾輛車開過來,有一群人下車,長生說,人來了,我們該走了,下一站,岡仁波齊。

在山下的歡聲笑語到來之前,他們悄悄離開。

—3—

一路周轉,其實順遂,即使是奔行在無人區,遭遇藏獒和狼,亦無那種呼天搶地的驚險,死裏逃生的悲壯。這一路長行,就像他們命運的縮略,時時可死,步步求生,到跟前發現深淵千丈,走過去是柳暗花明。一路崇山峻嶺,每一個轉角,每一次翻越,都暗藏凶險,然,平心履過亦有風光可觀。

行走在蒼茫絕美的山河中,沒有情人間的山盟海誓,沒有情侶間的甜言蜜語,有的隻是默契和共同的信念。

自是深入內心的旅程。尋覓濁世盡頭的永恒光明,獲得超越。長生和縵華的命途,性屬同質,勢必遠走天涯,走上孤身覓道、自我求證之路。與這漫長的跋涉相比,塵世的顛沛都是短暫,可等閑視之。所以回首看去,皆道是尋常。

荒原上絕大部分地方寸草不生,是廣袤的灰色戈壁,為數不多的植物就是低矮的荒草和灌木。海拔六七千米的山峰在這裏看起來就像溫順的丘陵。雪線上的積雪終年不化。

看見同樣的風景,亦有不同的喜悅和感悟。山坡上,有隻小狐狸勤奮地掏洞,揚起小爪子忙得不亦樂乎。湖邊,有一群野驢在吃草,兩隻小野驢歡蹦亂跳。

他們已不視自己為異類,泯然眾生。人生的悲歡離合,無非八字真言:“愛恨情仇,生離死別。”人與人經曆雖異,境遇雖殊,本質哪有不同?

這萬有及萬靈,無時無刻不在經受無常。在證道之前都要經曆不可計數的輪回曆練,無可逃脫。

在獅泉河休整之後到達普蘭,接近此行的終點。

“普蘭”的藏語意思是“雪山圍繞的地方”。這位於孔雀河東南岸,與世無爭的小城,因地理位置優越,與尼泊爾、印度相鄰,自古以來就是西藏重要的貿易口岸,因之擁有神山岡仁波齊和聖湖瑪旁雍錯,在藏人心中有著無可取代的殊勝地位。

他們到達的那一天,鎮上恰好有盛大的佛事活動。科迦寺內人頭攢動,藏民們圍在佛殿前的院子裏,將青稞麵,紅糖,酥油,揉在一起做供佛的“朵瑪”。寺中的法會開始,肅穆莊嚴與拉薩的三大聖寺並無差別。

這座與紮達托林寺齊名的千年古寺,是佛教後弘期阿底峽尊者入藏傳法的第一站,與如今一樣,從普蘭口岸入境的尼泊爾人、印度人,去往神山聖湖朝聖的第一站,也是科迦寺。

相較於文革之中被毀的賢柏林寺,科迦寺如今的香火旺盛,有賴於它自身的保存完整。

在那樣肅穆的熱鬧中,長生微有惆悵。

出寺之後,他說,顯而易見的,佛事活動的影響已經大不如前。我更憂心現代商業文明對本族文明的侵蝕,表象的摧毀容易重建,可,無聲無息的異變呢?一旦文化的根脈斷絕,我們如何去堅守自身信仰?我這一路走來,是為尋根,可是,越走越覺得淒惶。

縵華不知如何安慰。她知道長生如此惆悵,並不僅僅是因為一路行來目睹了古寺的破敗,環境的破壞,更因為這一路以來途經的城鎮,遇見的藏人,都越來越現代化,他們正以自己不知覺的方式與傳統做著緩慢的告別。

似長生和她這樣從現代社會中抽身逃離的人,自然知道商業文明過度之後的危害,然而對於大部分的藏人而言,他們與商業文明的接觸依然是淺近的。他們如何能夠去義正辭嚴厲地指責這些逐步走向現代進程的人們?他們有與時俱進、滿足自己生活需要的權利,不是麼?

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做一個心存古意的守望者,不止是他們,整個藏區的文明都在堅守和同化之間擺蕩。不是不猶疑、不矛盾、不難受的。

猶如修行之路一般,最終會走向何方?這個答案,依舊模糊而漫長。

聖潔雪山遙遙在望。澄靜的湖水在山腳下緩緩轉了一個彎,到達瑪旁雍錯,長生和縵華開始轉湖,日日跋涉,朝拜湖邊的寺廟。夜宿聖湖邊,藏家帳篷,受到熱情款待,麵目慈祥的老阿媽端來風幹肉,把鍋裏煮著的茶舀進茶筒,掰了一塊酥油放進筒裏,熟練地開始打茶。老人給他們倒了酥油茶,普姆往爐子裏扔了幾塊牛糞餅,將風箱拉起,火苗開始旺起來。

等眾人都安睡,帳篷裏隻剩長生和縵華。長生說,我相信,一定有人所不能明言和操縱的規律,主導著世間循環,超越繁蕪輪回,穩定存在。它即是佛所言的因果不虛,因緣和合。

在證道之路上,長生斷斷續續地聊起過往,每每是觸景生情,在夜深人靜時,縵華已經習慣夜間獨屬兩人的靜謐時光,交心傾談,伴著火光,殘破往事都熠熠生輝。

—4—

尹守國故去之後,長生的內心已如日月蒙塵,黯淡無光,Sam驟逝,他所受的打擊,更如天崩地陷一般。沒有人知道,他的內心早已崩潰得一塌糊塗。他自己也不曉得怎麼會如此鎮定。

長生寫信給桑吉,說了Sam的事,他說,我記得很清楚,但記憶是否客觀,準確,我無法確認,我們所謂的真實,是刹那間縈繞你我的感受和記憶間的某種和諧,可能並非真相。孤獨是必經之路,死亡亦隻是份內的孤單。

桑吉回信說,次仁,我想象你走在漫長黑暗的甬道中,周圍除了空洞的足音,沒有別的聲響。你身心疲憊。隨時想停下腳步,卻不由自主繼續前行。你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沒有眼淚,背棄的感覺牢牢地攝住了你,咬住你不放。你是否以為,不會再有人為你傷心、落淚,不會有人在意你的感受,你的存在無足輕重,你開始推敲如何結束自己的生命?

次仁,不要這樣想。你要相信,光明它如日如月,不曾消失。你隻需要,再往前走一步。你隻需要放下。如果得到已經不是你所尋求的意義,那我們應該學習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