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絢麗人生
何謂心理健康呢?心理專家指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人對於環境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適應能力,是人的內部心理與外部行為和諧、統一,並能良好地適應社會、環境的一種心理狀態。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王登峰等人根據各方麵的研究結果,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幾條標準:
(1)了解自我,接納自我。心理健康的人往往能全麵地認識自己,對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緒和優缺點都能有恰當、客觀的評價,同時也體驗到並承認自己存在的價值。
(2)接受他人,善與他人相處。心理健康不僅標誌著一個人能接受自我,同時也意味著能接受他人,並認可他人存在的意義和重要性。他能得到他人的理解,能為他人和集體所接納,能與他人順利地交往和溝通,有和諧的人際關係,能與所在的集體融為一體。
(3)熱愛生活,樂於工作。擁有健康心理的人熱愛生活,積極投身於社會生活,懂得尋找和發現生活的樂趣。
(4)麵對現實,接受現實。適應現實,改變現實。心理健康的人能夠站在較為客觀的角度看待現實,並接受現實、適應現實,進而改造現實。而不是逃避現實,一味地從主觀願望出發分析周圍的事物。
(5)能協調與控製情緒。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雖然也會有悲、憂、愁、怒等消極的情緒體驗,但一般不會長久,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才是占據主導地位的。
(6)人格和諧完整。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動機、興趣、人生觀等各方麵能平衡發展,其人格即整體的精神麵貌能夠完整、協調、和諧地表現出來。他思考問題的方式是適當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較為靈活的態度,對外界刺激不會有偏頗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能夠與周圍的步調合拍,也能與集體融為一體。
(7)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必需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誌。所謂智力是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綜合。如果一個人的智力不正常,他必然會在社會生活中感受到來自各方麵的障礙,也體驗不到智力正常的人所感受到的種種成就感,因而也無法成為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主導力量。
(8)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在人的不同年齡階段,都有與其年齡段相對應的不同的心理行為表現,從而形成不同年齡階段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與同年齡段大多數人相統一的心理行為特征。如果他與同年齡段的人在某些心理行為上存在著明顯的差別,這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健康的心理狀態,是我們參與社會生活,與社會達到和諧,並完善自己、實現自身價值的基礎。讓我們從以上的八個方麵要求自己,使自己以健康的心理狀態投身社會,在社會生活中實現我們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