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柏林最先並沒有察覺封蔚的心情。
在京城的時候,封蔚事多,他又忙著讀書,雖住在同一地方,幾日不見也正常。
但餘柏林忘記,那時候封蔚有事做,現在他很閑。那時候封蔚京城裏有能說上話的,現在沒人陪他玩。
當餘柏林終於發現封蔚的鬱悶之後,不由黑線。
就不能直說嗎?若是直說,餘柏林肯定會找個借口婉拒陳家的好意。封蔚不說,餘柏林怎麼知道他那麼多心理活動。被陳老爺子這種大儒看重,餘柏林自然不會拂別人好意。但若餘柏林要拒絕,也有婉拒的法子。
封蔚被餘柏林猜中了心思,尷尬道:“這不是怕耽誤你讀書。我又沒什麼特別重要的事。”
封蔚也知道現在他的心情有點無理取鬧,所以隻寫信去鬧騰他哥,不會去鬧騰餘柏林。
餘柏林在陳家讀書也好,在書院讀書也好,都是正事。
餘柏林無奈。是他考慮不周。
餘柏林特意向陳沛請辭,說他來江南,除了拜訪陳家之外,更有陪伴德王,為德王出謀劃策之意。之前較閑,如今有事在身,他不能再在書院停留下去,要幹本職工作了。
陳沛誤以為餘柏林已是德王幕僚,甚至直接是皇帝陛下命令,忙表示理解,並表示餘柏林該早一點說,別讓德王覺得他失禮。
封蔚道:“你這麼說,他們以為你已經投靠我,對你不好。”
餘柏林笑道:“這是事實,我本就已經‘投靠’你和陛下。”
既然封蔚都給他編了一個“認識於微末”的人設,那麼就算有人黑他抱大腿又如何?不服憋著。
餘柏林之前藏著掖著,一是煩心別人流言蜚語,二是擔憂別人不好針對封蔚和陛下就拿他這小蝦米出氣。
現在看來,陛下對朝中控製力度超出他的想象,陛下和封蔚想要護著他別人哪怕想殃及他都難——如之前婉麗公主一事。那麼他又有何擔心的?
至於流言蜚語,他兩本經義一出,就算再酸他年齡的人,都承認他學識擔得起大儒之稱,而不是以前的神童。他有才華,又於患難中結識,別人最多酸他運氣好,而不是嘲笑他是趨炎附勢之人。
那麼幾句酸言酸語也就與名聲無礙了。
封蔚聽餘柏林解釋之後,也放下心中擔憂,笑道:“也對。我兩回到京城之後,也將交情公開吧。我看會試,還會不會有人像鄉試之時那樣欺辱你。”
封蔚還對餘柏林鄉試被安排到最差的考號而耿耿於懷。
餘柏林道:“那必是不可能的。不過就算再來一次,鄉試我能考中解元,會試也必不會影響我發揮。”
封蔚點頭。他對餘柏林是非常信任的。
不過到會試的時候,封蔚還是愁得團團轉,恨不得進考場守著餘柏林考試,這就是後話了。
大致據高考半年前家長們也會覺得自己會很淡定,很相信自己的孩子。而到了高考那天,就寢食難安,是一個道理。
餘柏林跟陳沛說明之後,也並沒有立即離開蘇州。
他仍舊偶爾去元源書院與書院中老師交流學問,隻是不再住在元源書院了而已。
去元源書院的時候,餘柏林也會將封蔚帶上,對外仍稱呼是老師張嶽家子侄,隨他一同來江南,並且保護照顧他。
餘柏林出遠門,自不可能一個人出行,有人陪同很正常。而且封蔚雖不喜與文人打交道,但也並非粗人。他雖出生時家中便已經陷入困境,可封庭是由名師大儒教導,其才華教導封蔚綽綽有餘。再加上封蔚和餘柏林解釋之後,受餘柏林熏陶,對儒學見解不低。且封蔚身居朝堂高位,眼界也不一般。與困於書院的這些儒生聊天,不僅不會被人看輕,反而讓他們驚訝讚歎。
封蔚為此得意了許久。
餘柏林看著好笑。
封蔚一副生人勿進的樣子,交流時隻撿自己擅長的說,別人又因封蔚冷臉,不會主動找他說話,當然封蔚表現出來的水準就更高了。
在與書院中人交流同時,餘柏林也托書院老師,得到了各個私家園林主人的邀請帖子。
他記得封蔚來蘇州時,心心念念要去逛園林,看看蘇州的園林和京城的園林有何不同。
封蔚還以為餘柏林忘記這回事了,見餘柏林記在心上,非常高興。
得到邀請的帖子之後,餘柏林隻要遞上帖子,主人若有空,就會帶餘柏林去逛園子,並不用特意等主人家設宴的時候。
恰好蘇州有一處園林是書院任教的一位老師堂親家業,餘柏林便在那人的陪同下,先去那座園林。
那園林和其他園林相比,更別出心裁一些。園林名叫“竹園”。園如其名,園中草木基本為翠竹,建築也多為竹製。
竹園主人姓鄧,字君守。鄧君守剛到天命之年,身體硬朗,聽到子侄帶飽學之人來逛園子的時候,不僅欣然同意,還親自陪同。
餘柏林與鄧君守見禮之後,介紹封蔚有官職在身。鄧君守明了,見封蔚不和餘柏林一樣拱手為禮,僅頷首而已,並不感到心裏不舒服。
鄧君守也曾做官,後賦閑還家,過上了閑雲野鶴的生活。封蔚既然有官職在身,聽聞又是京城世家,對一平民的確不需行禮。
鄧君守若是多德高望重之人,封蔚倒有可能多幾分禮節。
竹園中隻有翠竹,景色卻並不單調。蘇州工匠匠心獨運,將池塘假山、亭台樓閣與翠竹穿插在一起,步移景異,不愧有“咫尺之內再造乾坤”之讚,使人觀之不盡,回味無窮。
封蔚眼中興致甚濃。
京城園林多大氣恢弘,和蘇州小巧別致,如寫意山水般各有所長。
隻是他覺得,餘柏林周身氣質,似乎與這蘇州園林更般配一些。餘柏林早晚會另建一府,他早已圈定隔壁,正想著早一點給餘柏林修建好,待餘柏林金榜題名之時,再將其送給他。
封蔚一直對其建造風格猶豫不定,現在見到這園林,心中終於有了大概輪廓。
工部工匠也有蘇州人,想來他們對這江南園林風格很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