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與名校長的誕生》的作者是陳華。本書的特點是:文字優雅,視野開闊,從眾多的名校和名校長的教育變革中尋找蛛絲馬跡,從紛繁的事件中看出一脈相承的結構和線索。這樣做的效應是:校長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學校變革的問題和課題,老師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課程與課堂改革的方法與方向。
3. 走向批判的行動研究
《走向批判的行動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式是行動研究。教育行動研究往往呈現為技術的行動研究、實踐的行動研究和批判的行動研究三種模式。
技術的行動研究實際上是準實驗研究,也有人因此而稱之為“科學的行動研究”。與一般意義上的實驗研究一樣,技術的行動研究也有研究的假設、控製以及對結果的檢驗。在研究報告的撰寫上,技術的行動研究報告也接近實驗研究報告。
實踐的行動研究相當於美國學者蕭恩(D. S)提倡的“反思性實踐者”。也有人因此而稱之為“反思性教學”(Reflective Teag)或“課例研究”(Lesson Study)。
如果說技術的行動研究的主要問題是過於強調研究的技術規範而忽視了真實的課堂教學中的真實問題的研究,那麼,實踐的行動研究的主要問題則是,它往往過於關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的、細節的教學問題而無法從整體的學科教學的高度或整體的教育原理的高度來解決問題。這正是批判的行動研究產生的原因。
嚴格來說,批判的行動研究與技術的行動研究、實踐的行動研究並非並列的關係。批判的行動研究隻是為技術的行動研究提供批判,使技術的行動研究更關注真實的日常的教育實踐。同時,批判的行動研究也為實踐的行動研究提供批判,使實踐的行動研究從學科教學新觀念或教育原理的高度來超越具體的細節問題而進入整體的教育變革。
《走向批判的行動研究》的作者是扈永進老師。他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附設學校的語文老師,但他投入最多的工作是學校係列校本課程的組織和管理。扈永進老師的獨特的魅力是批判思維和公民立場。在中小學領域,像他這樣富有批判精神的老師並不多。即便在大學教授群體中,像扈老師這樣不僅持久地閱讀而且持久地批判的老師,也不多。如果他在大學做教師,必成為受學生愛戴的精神導師。
扈永進老師所做的行動研究既是實踐的行動研究(反思性教學),也是技術的行動研究(準實驗研究)。他的優勢在於:他先從事實踐的行動研究(反思性教學或課例研究),然後,通過批判的思維而使實踐的行動研究逐步轉換為超越學科細節問題的技術的行動研究。如果說實踐的行動研究相當於課例研究,那麼,技術的行動研究則可理解為課題研究。如果說實踐的行動研究(教學反思型的課例研究)更適合年輕的教師新手,那麼,技術的行動研究(教育實驗型的課題研究)更適合有經驗的教師高手。技術的行動研究雖然飽經非議,但是,隻有技術的行動研究才能推進教師建立比較穩定的教學信念和比較成熟的教學風格。扈永進老師是屬於那種有比較穩定的教學信念和比較成熟的教學風格的人。
《名校與名校長的誕生》的作者是陳華。本書的特點是:文字優雅,視野開闊,從眾多的名校和名校長的教育變革中尋找蛛絲馬跡,從紛繁的事件中看出一脈相承的結構和線索。這樣做的效應是:校長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學校變革的問題和課題,老師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課程與課堂改革的方法與方向。
3. 走向批判的行動研究
《走向批判的行動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式是行動研究。教育行動研究往往呈現為技術的行動研究、實踐的行動研究和批判的行動研究三種模式。
技術的行動研究實際上是準實驗研究,也有人因此而稱之為“科學的行動研究”。與一般意義上的實驗研究一樣,技術的行動研究也有研究的假設、控製以及對結果的檢驗。在研究報告的撰寫上,技術的行動研究報告也接近實驗研究報告。
實踐的行動研究相當於美國學者蕭恩(D. S)提倡的“反思性實踐者”。也有人因此而稱之為“反思性教學”(Reflective Teag)或“課例研究”(Lesson Study)。
如果說技術的行動研究的主要問題是過於強調研究的技術規範而忽視了真實的課堂教學中的真實問題的研究,那麼,實踐的行動研究的主要問題則是,它往往過於關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的、細節的教學問題而無法從整體的學科教學的高度或整體的教育原理的高度來解決問題。這正是批判的行動研究產生的原因。
嚴格來說,批判的行動研究與技術的行動研究、實踐的行動研究並非並列的關係。批判的行動研究隻是為技術的行動研究提供批判,使技術的行動研究更關注真實的日常的教育實踐。同時,批判的行動研究也為實踐的行動研究提供批判,使實踐的行動研究從學科教學新觀念或教育原理的高度來超越具體的細節問題而進入整體的教育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