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臨朝稱製(1 / 3)

為了給唐高宗修好陵墓,武則天曾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首先,決定靈柩去向。高宗死於洛陽而高祖、太宗葬於關中。高宗臨死時,曾對侍臣講:“天地神癨若延吾一兩月之命,得還長安,死亦無根”,宛然有西歸之誌,願將屍骨埋在故鄉。因此,武則天決定遵照高宗遺願,把他葬在關中。但是,這一決定遭到許多官僚,尤其是新科進士陳子昂的反對。陳子昂謁闕上書,認為關中地狹,又遭荒饉,“流人未返,田野尚蕪”,既不能供給千乘萬騎的食宿,也不堪鑿山采石的勞役,如果大駕長驅西進,勢必造成新的危機;而東都富庶,地靈人傑,“景山崇麗,秀冠群峰,北對嵩邙,西望汝海,居祝融之故地,連太昊之遺墟,帝王圖跡,縱橫左右”,是設置陵寢的最佳之地。武則天召見陳子昂,說他很有才氣,授以“麟台正字”之職,但沒有接受他的建議。她認為關中形勢並不像子昂說的那麼壞,堅持遵奉高宗遺願,使靈柩西返。

其次,明確陵墓類型。我國古代帝王陵墓大抵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堆土成陵”,一是“因山為陵”。所謂“堆土成陵”,就是在平地上壘土成丘,以為墳壟。這種陵墓出現較早,著名的秦始皇陵便是如此。所謂“因山為陵”,就是穿山置槨,以山為塚。這種陵墓出現較晚,漢文帝霸陵是其代表。唐初葬高祖,詔依漢長陵故事,“堆土成陵”。秘書監虞世南以為不如仿漢文霸陵,“因山為墓”。太宗不納其言,但頗以為是。貞觀十八年,他對侍臣說:“古者因山為墳,此誠便事。我看九萯山孤聳回繞,因而傍鑿,可置山陵處,朕實有終焉之理。”遂因九萯山為他營建了昭陵。武則天認為“因山為陵”比“堆土成陵”具有很大的優越性:高大雄偉,堅固牢靠,因而決定營造這種陵墓。

再者,認真選擇陵地。古人對墓地十分講究,認為墓地的穴位對其子孫的禍福有很大影響,因而十分重視對墓地的選擇。帝王陵墓更是如此。選擇的辦法是先勘輿,即通常所說的“看風水”,然後占卜吉凶,決定取舍。唐高祖的獻陵和太宗的昭陵都是經過占卜確定的。武則天在確定靈柩去向和陵墓類型之後,照例派出卜陵使前往關中勘輿。由於古代的天子葬都城之北,一代天子一個陵區的遺規,唐初高祖、太宗的陵寢皆在渭北,因而卜陵使自然而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渭北山係。經過認真比勘,最後選中了梁山。梁山位於長安西北的‘乾’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九萯處其東,武水環其西,北連丘陵,南為台原,不遠處又有東西對峙兩峰特起,整個山勢挺拔俊秀,確係形勝之地。因此,武則天馬上表示同意,並定墓所為“乾陵”。

為了給唐高宗修好陵墓,武則天曾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首先,決定靈柩去向。高宗死於洛陽而高祖、太宗葬於關中。高宗臨死時,曾對侍臣講:“天地神癨若延吾一兩月之命,得還長安,死亦無根”,宛然有西歸之誌,願將屍骨埋在故鄉。因此,武則天決定遵照高宗遺願,把他葬在關中。但是,這一決定遭到許多官僚,尤其是新科進士陳子昂的反對。陳子昂謁闕上書,認為關中地狹,又遭荒饉,“流人未返,田野尚蕪”,既不能供給千乘萬騎的食宿,也不堪鑿山采石的勞役,如果大駕長驅西進,勢必造成新的危機;而東都富庶,地靈人傑,“景山崇麗,秀冠群峰,北對嵩邙,西望汝海,居祝融之故地,連太昊之遺墟,帝王圖跡,縱橫左右”,是設置陵寢的最佳之地。武則天召見陳子昂,說他很有才氣,授以“麟台正字”之職,但沒有接受他的建議。她認為關中形勢並不像子昂說的那麼壞,堅持遵奉高宗遺願,使靈柩西返。

其次,明確陵墓類型。我國古代帝王陵墓大抵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堆土成陵”,一是“因山為陵”。所謂“堆土成陵”,就是在平地上壘土成丘,以為墳壟。這種陵墓出現較早,著名的秦始皇陵便是如此。所謂“因山為陵”,就是穿山置槨,以山為塚。這種陵墓出現較晚,漢文帝霸陵是其代表。唐初葬高祖,詔依漢長陵故事,“堆土成陵”。秘書監虞世南以為不如仿漢文霸陵,“因山為墓”。太宗不納其言,但頗以為是。貞觀十八年,他對侍臣說:“古者因山為墳,此誠便事。我看九萯山孤聳回繞,因而傍鑿,可置山陵處,朕實有終焉之理。”遂因九萯山為他營建了昭陵。武則天認為“因山為陵”比“堆土成陵”具有很大的優越性:高大雄偉,堅固牢靠,因而決定營造這種陵墓。

再者,認真選擇陵地。古人對墓地十分講究,認為墓地的穴位對其子孫的禍福有很大影響,因而十分重視對墓地的選擇。帝王陵墓更是如此。選擇的辦法是先勘輿,即通常所說的“看風水”,然後占卜吉凶,決定取舍。唐高祖的獻陵和太宗的昭陵都是經過占卜確定的。武則天在確定靈柩去向和陵墓類型之後,照例派出卜陵使前往關中勘輿。由於古代的天子葬都城之北,一代天子一個陵區的遺規,唐初高祖、太宗的陵寢皆在渭北,因而卜陵使自然而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渭北山係。經過認真比勘,最後選中了梁山。梁山位於長安西北的‘乾’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九萯處其東,武水環其西,北連丘陵,南為台原,不遠處又有東西對峙兩峰特起,整個山勢挺拔俊秀,確係形勝之地。因此,武則天馬上表示同意,並定墓所為“乾陵”。

準備工作就緒之後,武則天立即任命吏部尚書韋待價攝司空,為山陵使,發兵民十餘萬開始破土動工,營建乾陵。由於組織得法,兵民晝夜辛勞,經過半年時間,就基本上完成了巨大的陵園工程。

乾陵是依照昭陵營建的。昭陵建築由地上樓閣和地下宮殿組成。地麵建築供保護陵寢和祭祀之用,主要有城牆、獻殿、寢殿、遊神殿和祭壇等;地下建築供停放棺木郭和殉葬品之用,主要有延道、過洞、墓室等等。乾陵的情況大體也是這樣。

但是,在具體製度上,乾陵與昭陵又有不同之處。昭陵周回60公裏,乾陵40公裏。就此而言,昭陵的規模大於乾陵。但乾陵的各種建築並不比昭陵遜色。據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乾陵地麵建築情況大抵如下:

城牆:凡內外兩重。內城牆保護地宮,以夯土築成,寬2.1至2.5米不等,高約數米,略呈方形,麵積22938萬平方米。外城牆是陵園的外部屏障,周40公裏。皆經粉刷,頗為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