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邊疆少數民族政權,武則天的要求比對“蕃國”要嚴。所謂嚴,並不是要求他們在經濟上能對中央有多大幫助,而是要求他們在政治上絕對服從中央,各安其土,固守邊疆。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武則天對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實行了明顯的撫慰政策。一是廣泛吸收少數民族成員參預武周政治。《朝野僉載》卷4載:“周則天朝,蕃人上封事,多加官賞。”這便是武則天吸引蕃人參政的明證之一。由於吸引蕃人做官,因而當時少數民族成員任文職,尤其是任武職者很多。如鐵勒人契絆明為左鷹揚衛大將軍兼賀蘭都督,百濟人沙吒忠義為右武衛將軍,谻閜人李多祚為右羽林大將軍。二是允許少數民族酋長改過、和親。突厥默啜反叛,侵擾靈州(治所回樂,在今寧夏靈武縣西南),殺掠居人。則天遣薛懷義為代北道行軍大總管,率18將軍前去討伐,不遇而還。默啜遣使入朝,“則天大悅,冊授左衛大將軍,封歸國公,賜物五千段”。翌年,加授“遷善可汗”。後默啜請以女和親,鳳閣舍人張柬之以為不可,上書稱:“自古未有中國親王娶夷狄女者。”則天不以為然。“命淮陽王武延秀入突厥,納默啜女為妃”。三是幫助少數民族政權發展經濟。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神功元年(697)給突厥穀種4萬斛,雜彩5萬段,農器三千件、鐵器萬斤。這些種子、農具等等,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無疑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四是妥善安置降戶。如意元年二月,吐蕃黨項部萬餘人內附,五月吐蕃8000內附;延載元年六月,永昌蠻20萬戶內附;神功元年,昆明內附;聖曆二年七月,吐穀渾1400帳內附。對這些內附者,皆指定區域,予以存撫。正因為武則天與唐太宗一樣,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民族偏見,對少數民族采取了懷柔、撫慰政策,因而,她也與唐太宗一樣,贏得了不少“蕃夷酋長”的支持和愛戴。天授元年九月,來到洛陽的“蕃夷酋長”與文武百官一起,上書讚成“革命”,請求武則天登基稱帝,改唐為周。延載元年,“四夷酋長”又捐資請修“天樞”,以頌則天之德。
二、加強邊防
應該指出,對邊疆少數民族的懷柔撫慰政策不是在什麼情況下都能奏效的。由於有時在執行懷柔政策時存在著一些問題,尤其是有些少數民族貴族受傳統的影響較深,不以安居為意,常欲虜掠縱欲。因而,他們入侵內地,燒殺掠搶的事件也多次發生。這不僅嚴重擾亂了內地人民的正常生活,妨害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削弱了國防力量,影響了帝國的安全。因此,武則天在實行懷柔政策的同時,對少數民族貴族的入侵深惡痛絕,堅決反擊。為了鞏固邊防,武則天除實施懷柔政策外,還采取了許多措施。
對於邊疆少數民族政權,武則天的要求比對“蕃國”要嚴。所謂嚴,並不是要求他們在經濟上能對中央有多大幫助,而是要求他們在政治上絕對服從中央,各安其土,固守邊疆。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武則天對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實行了明顯的撫慰政策。一是廣泛吸收少數民族成員參預武周政治。《朝野僉載》卷4載:“周則天朝,蕃人上封事,多加官賞。”這便是武則天吸引蕃人參政的明證之一。由於吸引蕃人做官,因而當時少數民族成員任文職,尤其是任武職者很多。如鐵勒人契絆明為左鷹揚衛大將軍兼賀蘭都督,百濟人沙吒忠義為右武衛將軍,谻閜人李多祚為右羽林大將軍。二是允許少數民族酋長改過、和親。突厥默啜反叛,侵擾靈州(治所回樂,在今寧夏靈武縣西南),殺掠居人。則天遣薛懷義為代北道行軍大總管,率18將軍前去討伐,不遇而還。默啜遣使入朝,“則天大悅,冊授左衛大將軍,封歸國公,賜物五千段”。翌年,加授“遷善可汗”。後默啜請以女和親,鳳閣舍人張柬之以為不可,上書稱:“自古未有中國親王娶夷狄女者。”則天不以為然。“命淮陽王武延秀入突厥,納默啜女為妃”。三是幫助少數民族政權發展經濟。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神功元年(697)給突厥穀種4萬斛,雜彩5萬段,農器三千件、鐵器萬斤。這些種子、農具等等,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無疑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四是妥善安置降戶。如意元年二月,吐蕃黨項部萬餘人內附,五月吐蕃8000內附;延載元年六月,永昌蠻20萬戶內附;神功元年,昆明內附;聖曆二年七月,吐穀渾1400帳內附。對這些內附者,皆指定區域,予以存撫。正因為武則天與唐太宗一樣,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民族偏見,對少數民族采取了懷柔、撫慰政策,因而,她也與唐太宗一樣,贏得了不少“蕃夷酋長”的支持和愛戴。天授元年九月,來到洛陽的“蕃夷酋長”與文武百官一起,上書讚成“革命”,請求武則天登基稱帝,改唐為周。延載元年,“四夷酋長”又捐資請修“天樞”,以頌則天之德。
二、加強邊防
應該指出,對邊疆少數民族的懷柔撫慰政策不是在什麼情況下都能奏效的。由於有時在執行懷柔政策時存在著一些問題,尤其是有些少數民族貴族受傳統的影響較深,不以安居為意,常欲虜掠縱欲。因而,他們入侵內地,燒殺掠搶的事件也多次發生。這不僅嚴重擾亂了內地人民的正常生活,妨害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削弱了國防力量,影響了帝國的安全。因此,武則天在實行懷柔政策的同時,對少數民族貴族的入侵深惡痛絕,堅決反擊。為了鞏固邊防,武則天除實施懷柔政策外,還采取了許多措施。
“安西四鎮”是唐王朝設在西域的四個軍事重鎮。初為龜茲(今新疆庫車)、於闐(在今新疆和田南)、焉耆(在今新疆焉耆縣西南)、疏勒,後以碎葉(在今中亞吉爾吉斯北部托克馬克附近)代替焉耆,為龜茲、於闐、疏勒、碎葉。安西四鎮統轄天山以南的廣大地區,對於暢通“絲綢之路”和鞏固西北邊防具有重要意義。高宗以後,由於突厥的再起和吐蕃的強大,安西四鎮陷於吐蕃,朝廷幾次廢置,西域局勢動蕩。武則天臨朝之初,安西四鎮仍為吐蕃所有。當時高宗新崩,國有大故,不能西征。永昌元年(689),形勢有所好轉,武則天即命文昌右相韋待價為安息道大總管,安西大都護閻溫古為副總管,討伐吐蕃。韋待價等至寅識迦河,逗留不進,敗於吐蕃,加之遇上大雪,“士卒凍餒,死亡甚眾”。則天聞知大怒,“待價坐流繡州(治所常林,在今廣西桂平縣南),溫古處斬”。翌年,更以文昌右相岑長倩為武威軍大總管征討吐蕃。但因武則天即將稱帝,軍隊沒有出發。武周政權建立後,西州都督唐休瞡“上表請複取四鎮”。武則天鑒於前幾次軍事上的失利,在統帥人選上特別慎重。有一個將領叫王孝傑,京兆新豐(今屬陝西臨潼)人,高宗時隨軍征討吐蕃,大非川戰敗被俘。吐蕃讚普(國王)看其貌像他父親,厚加禮遇,久在吐蕃中,知其虛實,後放歸。武則天看到休瞡表奏後,立即任命王孝傑為武威軍總管,唐休瞡和左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為副總管,率軍直逼西域。長壽元年(692)十月,經過激烈的戰鬥,終於驅逐了吐蕃入侵者,“克複龜茲、於闐、疏勒、碎葉四鎮而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