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脾是“後天之本”,養生先養脾(一)(1 / 1)

中醫認為,脾胃為水穀之海,是氣血生化之源,故有“後天之本”的說法。明代著名醫學家張景嶽說過:“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可見,脾胃強盛是人體健康長壽的基礎。

培土固本,健全脾胃,保養正氣,應是養生之本。

一、脾有三大功能

中醫認為,脾為五髒之一,與胃同受水穀,輸布精微,為生命動力之源,故稱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它有三大生理功能:主運化、主升清和主統血。

1、脾主運化

脾的運化功能,可分為運化水穀和運化水液兩方麵。運化水穀,指脾能把吃進去的食物轉化為營養物質(水穀精微),並將其輸送到全身各處。若脾運化水穀的功能不好,則消化、吸收和轉輸營養物質的功能失常,會引起食少、腹脹、納呆、消瘦等症狀。脾運化水液,指脾將吸收的多餘水分,及時地轉輸到肺和腎,化為汗和尿排出體外。脾運化水液的功能減弱,則會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產生濕、痰等,甚至導致水腫。

2、脾主升清

脾主升清,指脾把吸收的營養物質(水穀精微)上輸到心、肺、頭目,生成氣血,滋養全身。脾的升清功能正常,髒器才不致下垂。若脾氣不能升清,則會出現頭目眩暈、神疲乏力、腹脹、泄瀉等症狀;若脾氣下陷,則可見久瀉脫肛,甚至內髒下垂。

3、脾主統血

脾統血的作用是通過氣攝血來實現的。人體血液在經脈之中流動,怎樣才能防止它跑出來而導致出血?靠的是脾統血的功能。若脾失健運,氣虛不能攝血,則會出現皮下出血、尿血、便血、崩漏等。

健脾運化在於甘

中醫認為,甘屬土味,與脾相配。在水穀精微之中,脾最喜歡甘味。因為甘味食物具有滋養、補脾、緩急、潤燥作用,有幫助脾的運化作用。如紅棗糯米粥可以健脾胃,利水濕;山藥白糖飲可以潤肺補脾,益腎固腸。

但須注意的是,食用甘味要適可而止,過猶不及。味過於甘,一方麵滯緩上焦,所以心氣喘滿;另一方麵,甘從土化,土盛則水病,所以顏麵發黑,腎氣失去平衡,同時會使骨骼疼痛,頭發脫落。

二、脾喜燥惡濕

脾主運化,若脾氣虛衰,運化水液的功能失常,痰飲水濕內生,中醫稱之為“脾生濕”。簡單來說,五行中脾屬土,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濕氣進入體內最容易困遏脾氣,致使脾氣不升,影響脾正常功能的發揮。因此脾欲求幹燥清爽,即所謂“脾喜燥惡濕”。

1、濕邪重濁黏膩不易除

在致病的風寒濕暑燥火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濕邪。《黃帝內經》曾記載,“千寒易除,一濕難去”。這是因為濕邪具有重濁黏膩的特點,重濁即沉重之意,一般來說,人體感受了濕邪,常會出現頭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懶沉重等症狀。黏膩指穢濁不清、黏滯不爽、濕氣重的人,會出現大便溏稀、小便渾濁。所以,脾濕重的人,常會出現食欲不振、飲食減少、身體困重、神疲力乏、昏昏欲睡、腹瀉、小便渾濁等症狀,女性還會出現白帶增多。另外,此類人群舌苔均較厚而黏膩。

2、脾濕怎麼調理

注意開窗通風,曬被褥,避免室內太潮。

少吃冰冷、甜食,少吃油膩、少飲酒。

每天用艾條熏足三裏穴,直至皮膚發紅且微微發燙為止,每日20~30分鍾。

艾灸足三裏穴有燥化脾濕之功,脾濕的人可以常用此法,若持之以恒,效果將非常顯著。

天熱吃點辣祛濕氣

夏季酷暑難耐,人們喜吃寒涼的食物,而吃多了易傷脾胃,如果搭配一點兒辣椒,則可以起到寒熱平衡的作用。另外,夏天吃辣還能給身體“除濕”。四川、湖南、廣西、貴州人為什麼愛吃辣,因為那些地方氣候潮濕,而辣椒能把體內多餘的濕氣驅除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