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對政治環境快速做出判斷的普京,對他們也表示擔憂,他曾向葉利欽詢問自己的靠山與班底,葉利欽的回答卻宛若一盆冷水潑頭:“我不知道。”
沒有可以依靠的黨派,普京和葉利欽卻同時想出了一個新方案,即馬上組建一個屬於自己的新黨派,這個黨派的名字暫稱“團結運動”。
謝爾蓋·紹伊古和亞曆山大·卡列寧率先出任這個新政黨的領導人,普京參與其中,在葉利欽的暗示之下,先以“做好政府工作”的名義“打打醬油”,提升一下政治人氣,為日後的成功補給能量。
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1999年8月9日,葉利欽宣布普京正式成為俄羅斯的代總理。結果可想而知,這自然遭到了政治對手的一致質疑和批評。很多人認為,普京能擔任總理一職,簡直太不可思議。
盡管葉利欽在國家杜馬中的影響力有限,但他仍舊不惜一切地去支持普京,認可普京,使得“團結運動”的兩位領袖由起初在支持普京的工作中不那麼積極,因感動和受到鼓舞,也開始在國家杜馬中加大了對普京的宣傳。
很快,不怎麼起眼的“團結運動”在國家杜馬中聲名鵲起,以至於一些政治觀察家對此驚歎不已,認為“團結運動”的後來居上實在是一個“意外的驚喜”。對於這個現實,已經對自己的政治前途失去信心的葉利欽也十分欣慰。
普京頂住了各種壓力,不但對政敵們對自己和葉利欽關係的挑撥離間置若罔聞,而且絲毫不理會反對派們拿自己在克格勃工作期間的黑材料大做文章,在葉利欽的支持下,以及自身因政府工作的突出而使自身威望不斷提升的同時,他相對於競爭對手所產生的優勢也逐漸得以顯露。
葉利欽支持普京,“團結運動”的兩位領袖認可普京,總統辦公廳裏的大小官員無不愛戴普京,到了本年年終,普京的支持率不斷提高,他在國家杜馬的形勢也發生了逆轉——開始朝向有利於他的方向一點點變化著。
這一年的國家杜馬共有225個議席,盡管俄羅斯共產黨仍然是議會中的首席政黨,但“團結運動”已經從起初的末尾政黨,搖身一變成為緊隨其後的第二大黨,加上普京與葉利欽之前計劃提拔的基裏延科等右翼聯盟人物關係甚佳,俄羅斯共產黨縱使還占據著優勢,卻逐漸失去了對國家杜馬的絕對控製能力。
普京政治地位的提高,得益於“總理轉正”前一係列工作的行之有效,這也很快讓他成為實際意義上的聯邦總理。當然,成為總理還遠遠不夠,要想拯救休克中的俄羅斯,還需向總統的寶座邁進,這樣才不辜負葉利欽的厚望。
為了尋求成為總統的機遇,普京瞄準了俄羅斯的南部——高加索區域,這裏的一個自治共和國是困擾俄羅斯數百年的難題,是俄羅斯的一塊心病。作為這個聯邦國家中頗有“個性”的組成部分,它便是令人棘手的統一問題的始作俑者——車臣。
通過文治,普京由聯邦安全局局長獲得了代總理和總理的職位,而若想登上總統的位置,最好的方式便是通過武功的威望,對阻撓國家統一和穩定的任何敵對勢力不惜一切代價地訴諸武力,在血與火的考驗中曆練出領袖霸氣,在鐵與血的較量中樹立大國雄威,同時也在成與敗的賭注中實現一個男人崇高的理想。
能對政治環境快速做出判斷的普京,對他們也表示擔憂,他曾向葉利欽詢問自己的靠山與班底,葉利欽的回答卻宛若一盆冷水潑頭:“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