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斯克”的隕落(1 / 2)

就在大海深處的救援工作越發艱難的時候,潛艇內部死亡人數增加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普京和當時的聯邦副總理對此意誌堅定,明確表示隻要還存在一線希望,救援行動就不會終止。

於是,麵臨著北冰洋沿岸惡劣的天氣,勇敢的救援人員不斷在海洋之下探索著沉沒的核潛艇。他們在俄羅斯總統和總理的鼓勵下,未曾放棄營救潛艇裏的官兵。對他們來說,隻要能營救上一名官兵,都是無上的光榮。

及至8月20日,營救行動終於有了新的進展。挪威的深海攝像機不負眾望地獲取了“庫爾斯克號”漂浮著的屍體的影像。挪威的救援小分隊首先想到的辦法是打開艙蓋,可最終沒能成功。普京依舊堅信,隻要堅持到最後一分鍾,就很有可能會發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跡。

21日上午,救援人員是在忙碌和緊張中度過的,挪威的救援人員在潛艇應急艙的內外兩層的密封艙門處打通了救援通道,可潛艇的隔離艙早已注滿海水。由此看來,營救潛艇內官兵的最後一線希望也宣告破滅了。

挪威領隊馬上與俄羅斯北方艦隊司令進行協商,雙方均認為潛艇上的118名官兵無一生還,這是不可避免的悲慘事實。

8月21日,普京頂住巨大的沉痛和壓力,一一看望了118名遇難者的家屬,對他們表示沉痛的哀悼。在遇難者家屬的哭泣聲中,普京的臉上早已褪下了總統的威嚴,他更像是一個感同身受的普通聯邦公民。他在親人們麵前表示出內心無可形容的悲傷和哀慟。

兩天後,普京勇敢地麵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在電視講話中慷慨宣布:“盡管我在總統位置上才100多天,但我還是應該對這次悲劇負有全部責任……我們大家不僅要一起來重振軍隊、艦隊,還要振興國家……俄羅斯永遠擁有未來,對此,我深信不疑。”

普京能夠主動承擔責任,不僅顯示出了其高風亮節和臨危不懼的領袖之風,而且在表示哀慟的同時,更能以一種積極向上的樂觀姿態鼓勵全體國民直麵現實,展望祖國戰勝一切困難並東山再起的未來,展現出了一個大國元首必不可少的風度。

普京頂住了來自國內外各種關於他“不作為”“懶散”等方麵的抨擊,隨後開展了後續工作。

一年以後,也就是2001年7月18日,“庫爾斯克號”的打撈活動宣布動工,在成功打撈艦艇殘骸的同時,還打撈到4具遇難者的遺體。此時普京的愧疚感稍稍得到了緩解。

隨後在本年年底,隨著國內外對於追查責任的聲音持續升高,普京隻好忍痛將北方艦隊司令和參謀長解職。

起初,普京此舉可能僅僅是為了掩住悠悠眾口,但這一項解職舉措很快被驗證是極為正確且明智的:在2002年2月18日,俄羅斯聯邦總檢察長弗拉基米爾·烏斯季諾夫對“庫爾斯克號”的事故調查形成了最終結果——這艘核潛艇的沉沒,與任何意外的撞擊或天災沒有任何關係,罪魁禍首正是軍事演習準備過程中,高級海軍將領之間發生的一係列玩忽職守的可恥行為,由此導致了魚雷的意外爆炸。

比起俄羅斯一艘核潛艇的沉沒,在2001年9月11日大西洋的彼岸,美國國土之上發生的一次空前嚴重的恐怖襲擊事件,所造成的損失更是難以估量。其時,普京大抵“感同身受”,抑或是抓住了與美國緩和外交關係的機會,他主動聯絡美國新任總統小布什。自此,東西方兩個大國握手言和,共同轉向了一個新的戰場。

就在大海深處的救援工作越發艱難的時候,潛艇內部死亡人數增加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普京和當時的聯邦副總理對此意誌堅定,明確表示隻要還存在一線希望,救援行動就不會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