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超越意識形態的生死之思(1 / 3)

一、“近距離”觀照人世人生

《抵達之謎》題目來源於作家(其實是奈保爾本人)在英國威爾特郡租住的小屋裏發現的一幅畫作“抵達之謎”,作家通過這幅畫作“近距離”透視人世,對無數文人墨客描繪的人世通過這一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完美結合的畫作進行“近距離”切入,從而表達作家在年過半百後對人世的複雜深沉情感,“我感到,這個題目以一種間接的、詩意的方式,使人注意到我自己體驗中的某種東西。”

“抵達之謎”是意大利著名畫家基裏科(Ciio de Chirico,1888—1978)的作品。基裏科是西方形而上畫派的創始人,超現實主義的先驅。他的作品旨在發掘主題中居於中心位置的神秘性,將想象和夢幻的形象與日常生活事物或古典傳統融合在一起,使現實與虛幻合而為一。基裏科的這幅題名為《抵達之謎》的畫作上的實物畫麵首先體現了一種形而下的思想,即用日常生活中的尋常事物來表現畫家抽象的思想內涵。《抵達之謎》畫麵上是:

一個經典的場麵,中世紀的,古羅馬的……一個碼頭;在背景裏……有一艘古代海船的桅杆的桅頂;在近處一條僻靜的街道上有兩個人,都裹得緊緊的,一個可能是那個抵達的人;另一個也許是這個港口本地的人。

這是一個出現在中世紀古羅馬時代、從當時人們日常生活提取的寫實畫麵,一個形而下的“近距離”的寫實畫麵,一個碼頭場景。“桅杆的桅頂”部分指代整體,意指海船;“在近處一條僻靜的街道上有兩個人,都裹得緊緊的”,勾勒出中世紀羅馬人的典型日常裝束風格。這個畫麵是一個實體世界,是一個能讓我們觸摸到的實體世界,但同時這個實體世界又是整部小說的“象征之眼”,它虛實結合,以實寫虛,體現作家在力圖表現對象方麵所具備的高度的“現代敏感性”。畫麵表現的時間是中世紀,蘊含所描繪的主題——“人世”的古老;空間是歐洲的古羅馬,意指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場所是碼頭,寓意人世間的聚合離散;旅行者的抵達意義雙關,抵達同時預示對過去的永遠告別和失去。奈保爾不僅使用了畫作上的中世紀日常生活場景,更由畫作簡潔敘述一個生動樸實的故事,來昭示他對短促而又淒美人世的深沉情感:故事講的是這個畫麵上抵達港口的旅行者,他為了家族的某個使命(中世紀古羅馬時代經常有的)來到這座城市,一生為著這個使命忙忙碌碌奔走於這座城市,最終卻一無所獲,他很想再回到當初帶他來的海船,希望能回到自己夢寐以求的從前,但那已經是不可能了,“那古老的海船已經消逝。這位旅行者已經過完了他的一生”。奈保爾由畫作衍生的簡潔的故事和畫作的場景完美結合,構成一幅充滿象征意義,乃至極具普遍性的匆匆人世的標本,而由此產生的關於人世的奧秘、讓人聯想到一種關於人世的形而上的神秘色彩,奈保爾對於這個“人世之謎”,不由得發出感歎:“這個場麵淒涼而又神秘:它述說著抵達的神秘。”

一、“近距離”觀照人世人生

《抵達之謎》題目來源於作家(其實是奈保爾本人)在英國威爾特郡租住的小屋裏發現的一幅畫作“抵達之謎”,作家通過這幅畫作“近距離”透視人世,對無數文人墨客描繪的人世通過這一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完美結合的畫作進行“近距離”切入,從而表達作家在年過半百後對人世的複雜深沉情感,“我感到,這個題目以一種間接的、詩意的方式,使人注意到我自己體驗中的某種東西。”

“抵達之謎”是意大利著名畫家基裏科(Ciio de Chirico,1888—1978)的作品。基裏科是西方形而上畫派的創始人,超現實主義的先驅。他的作品旨在發掘主題中居於中心位置的神秘性,將想象和夢幻的形象與日常生活事物或古典傳統融合在一起,使現實與虛幻合而為一。基裏科的這幅題名為《抵達之謎》的畫作上的實物畫麵首先體現了一種形而下的思想,即用日常生活中的尋常事物來表現畫家抽象的思想內涵。《抵達之謎》畫麵上是:

一個經典的場麵,中世紀的,古羅馬的……一個碼頭;在背景裏……有一艘古代海船的桅杆的桅頂;在近處一條僻靜的街道上有兩個人,都裹得緊緊的,一個可能是那個抵達的人;另一個也許是這個港口本地的人。

這是一個出現在中世紀古羅馬時代、從當時人們日常生活提取的寫實畫麵,一個形而下的“近距離”的寫實畫麵,一個碼頭場景。“桅杆的桅頂”部分指代整體,意指海船;“在近處一條僻靜的街道上有兩個人,都裹得緊緊的”,勾勒出中世紀羅馬人的典型日常裝束風格。這個畫麵是一個實體世界,是一個能讓我們觸摸到的實體世界,但同時這個實體世界又是整部小說的“象征之眼”,它虛實結合,以實寫虛,體現作家在力圖表現對象方麵所具備的高度的“現代敏感性”。畫麵表現的時間是中世紀,蘊含所描繪的主題——“人世”的古老;空間是歐洲的古羅馬,意指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場所是碼頭,寓意人世間的聚合離散;旅行者的抵達意義雙關,抵達同時預示對過去的永遠告別和失去。奈保爾不僅使用了畫作上的中世紀日常生活場景,更由畫作簡潔敘述一個生動樸實的故事,來昭示他對短促而又淒美人世的深沉情感:故事講的是這個畫麵上抵達港口的旅行者,他為了家族的某個使命(中世紀古羅馬時代經常有的)來到這座城市,一生為著這個使命忙忙碌碌奔走於這座城市,最終卻一無所獲,他很想再回到當初帶他來的海船,希望能回到自己夢寐以求的從前,但那已經是不可能了,“那古老的海船已經消逝。這位旅行者已經過完了他的一生”。奈保爾由畫作衍生的簡潔的故事和畫作的場景完美結合,構成一幅充滿象征意義,乃至極具普遍性的匆匆人世的標本,而由此產生的關於人世的奧秘、讓人聯想到一種關於人世的形而上的神秘色彩,奈保爾對於這個“人世之謎”,不由得發出感歎:“這個場麵淒涼而又神秘:它述說著抵達的神秘。”

人世既然是那麼短暫,充滿離愁別緒,失去的光陰無法重現,那麼讓人無奈,那麼,人的一生又該怎樣過才稱得上完滿呢?小說第一卷“傑克的花園”憑借傑克和他耕種的花園讓讀者“近距離”逼視奈保爾對人生的獨特感悟。傑克是第一卷的主人公,他是個很普通的英國人,年近半百,是莊園裏的園丁,租住在莊園主的房子裏,社會地位低下,具備高貴的品質。因為傑克無視在別人眼裏自己卑下的社會地位,他的那份園丁的工作隨時有丟掉的可能,租住的小屋也不安全,隨時被主人收去,但他卻一直管理著自己的那幾個花園,不辭辛勞地挖土整地,種植蔬菜和花卉,並且始終使他的那幾塊土地保持良好的狀態,他的花園一年四季開放著鮮豔的花朵,尤其是到了夏天,他姹紫嫣紅的花園使得漂泊到此的作家“我”(奈保爾本人)感受到了一種人世間的永恒的美和希望,也正是他的花園使得“我”來到這裏,麵對這麼多的東西馬上就注意到了傑克,而不是其他的人。因為傑克具有“一個本身有著高尚思想的人的特征,一個一切按原則辦事而對其他生活方式不屑一顧的人的特征”。傑克沒有世俗凡人對名利的虛榮,充分享受著生命和四季所賦予他的東西,以自己鮮活的生命享受著上天的賜予,讓花園一年四季都呈現不同的色彩、韻味和情致。傑克作為地位卑下者熱愛生活和讚美生活的這種方式,及他對生活的滿足感使得作家本人情不自禁地羨慕起來,這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