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某,女,54歲。2007年5月7日初診。
全身皮膚發疹伴關節疼痛5年餘。患者自5年前起病,初起僅顏麵皮膚緊繃不適感,後自覺症情加重,遂至華山醫院就診,擬診“限局性硬皮病”。後皮疹日漸擴展,累及顏麵、四肢,伴有關節疼痛,冬季明顯加劇。1年前曾因咳嗽、咳痰而入住華山醫院,經肺部CT檢查證實肺部明顯間質性改變,遂診斷為“係統性硬皮病”(肢端型),予腎上腺皮質激素潑尼鬆(強的鬆)(最高劑量潑尼鬆30mgbrd,目前劑量10mgbrd)、膚康片口服,丹參靜滴治療。
目前潑尼鬆10mgbrd、雙氯芬酸鈉(扶他林)片劑口服治療中。刻診:患者皮疹伴關節疼痛,咳嗽經治有所好轉,常畏寒、肢冷,季節變換時較易感冒,走動時氣喘,納少,二便尚調,夜寐尚安。檢查:麵部板滯,皮色白,間雜褐色色斑,雷諾征(+),手背、指、趾皮膚硬化,部分硬化斑周圍皮膚萎縮,牙齦淡白萎縮。
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濡細。中醫診斷:皮痹。西醫診斷:係統性硬皮病。辨證:風濕入絡,蘊阻肌膚,日久損傷經脈,影響骨骼,累及髒腑,病涉肺、脾、腎三髒,外因風、寒、濕內侵,內由肺脾腎三髒虧虛所致。治擬健脾潤肺補腎,祛風清熱,燥濕通絡。處方:以四君子湯加味。
黨參15g
焦白術12g
雲茯苓12g
生地20g
玄參15g
麥冬12g
枸杞子12g
女貞子12g
旱蓮草15g
丹參30g
川芎9g
蛇舌草30g
仙靈脾15g
巴戟肉12g
羌獨活(各)12g
桑寄生12g
防風9g
煨木香9g
枳殼9g
焦六曲15g
甘草6g
醫囑:慎起居,避風寒,注意飲食宜忌,勞逸適度。
二診:服上方14劑後,胃納轉佳,四肢關節疼痛略緩,形寒、肢冷之狀亦訴有所減輕,查舌脈類前,無須更動,續守前方,再予1月之藥複進。
三診:服上方28劑後,納可寐安,關節疼痛明顯緩解,訴藥後皮疹改善,手背、指、趾皮膚軟化,顏麵板滯不適亦緩,唯大便略難,查舌脈無異,酌加瓜蔞仁30g,調暢大便。
前方臨證略見加減,堅持服用至今,已停用雙氯芬酸鈉3月餘,關節疼痛大緩,顏麵、四肢皮疹軟化好轉,近日天氣漸寒,亦未見複發。
【按語】硬皮病是以皮膚硬化為主要表現的結締組織病。臨床多見於青、中年女性,男性也有發生,可分為局限性和係統性兩型。係統性硬皮病常伴有內髒損害,預後較差。係統性硬皮病又分為彌漫性及肢端硬化型硬皮病,臨床以肢端型為多見。
此病中醫文獻謂之“皮痹”,《素問?痹論》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以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肌痹不已,夏感於邪,內含於脾;皮痹不已,夏感於邪,內含於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傳統辨證一般認為本病為腎陽虧虛,衛外失固,風寒濕之邪外侵於內,阻於肌膚、肌肉之間,痹塞不通,營衛失和,氣滯血瘀或寒邪由絡深入,內侵髒腑,氣血失和而成。
該患者患病多年,久病及髒,虛實夾雜,內外合病,乃本虛標實之象,治療當多方照顧,兼顧扶正與祛邪。本方以甘平之黨參、白術、茯苓、甘草之四君子湯健脾益氣為主藥;以甘苦寒之生地、玄參、麥冬之增液湯,女貞子、旱蓮草、枸杞子、仙靈脾、巴戟肉等補肝腎為輔助藥;羌活、獨活、桑寄生、防風等祛風通絡;木香、枳殼、六曲等芳香理氣和胃為佐使藥。諸藥共用,乃達外祛風、寒、濕之功,內養肺、脾、腎三髒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