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政大獄
安政五年九月,大老井伊直弼對一橋派和尊攘派進行了大彈壓。由於對幕府的軟弱不滿,支持禦三家中較為英明的一橋慶喜出任十三代將軍的組成一橋派,其中包括福井藩主鬆平慶永;另一邊的保守派支持血統較為正宗的德川慶福,稱為南紀派。
安政五年六月,堀田正睦就日米修好通商條約向朝廷征求敕許失敗之後,南紀派鼓動大老井伊直弼在無敕許的情況下簽署條約,一橋派的一橋慶喜、鬆平慶永、德川齊昭多次登城勸阻,被處以謹慎的處分。
安政五年八月,朝廷對水戶等藩下敕旨反對簽約,與此同時襲擊井伊的計劃開始醞釀。
安政五年九月,井伊急令剛就任的京都所司代酒井忠義上京並開始對尊攘派誌士進行鎮壓。此次鎮壓涉及大量人物,受到處分的包括誌士、公卿等,連坐的也有一百多人,井伊對逮捕的誌士處以斬首、切腹、流放等酷刑,並對一橋派公卿的家臣與誌士來往的一律逮捕。在對孝明天皇進行了違敕調查的說明之後,天皇做出了讓步,允許對宮廷內部進行調查。之後,井伊為了打擊一橋派,把鬆平慶永的心腹橋本佐內斬首,使一橋派暫時的消沉了。
2·櫻田門外之變
櫻田門外之變
大老井伊直弼利用安政五年的日美條約締結和將軍繼承問題大肆打擊一橋派。安政六年,水戶藩的高橋多一郎與薩摩藩的有村其次土佐衛門開始策劃橫濱襲擊計劃。後來,為了避免拖累本藩的關鐵之介等人從水戶脫藩,共十八人集結愛宕山。於安政七年舊曆三月三日早上九時半左右在櫻田門外埋伏,伏擊了例行登城的大老井伊,因為下雪戴有雨具的關係,井伊的護衛行動遲緩,井伊被從坐轎中拉出殺死。隨從人員當場死亡四到五人,重傷十五到十六人。
3·天人公使館事件
英國公使館襲擊事件
舊曆五月二十八日,水戶脫藩者、浪人共十四人襲擊了位於品川高輪東禪寺的英國公使館。由於幕府派駐的西尾、郡山兩藩守衛不嚴,他們從正門突入,專門殺傷外國人,後來因為室內黑暗、長刀揮舞不便開始撤退。
4·阪下門外之變
下門外之變
舊曆一月十五日,江戶城外下門外,以水戶脫藩浪人為主的尊王攘夷派誌士六人對老中安藤信正進行了襲擊。因為對櫻田門事件記憶猶新,所以安藤的警衛森嚴,經過數小時的混戰之後,安藤隻受了三處輕傷。至於安藤為什麽受到襲擊,大概是尊王攘夷誌士對他推進公武合體和和宮降嫁而感到不滿吧?
5·天人公使館燒討事件
英國公使館燒討事件
因為對幕府對東禪寺事件進行賠償而不滿。舊曆十二月十二日、長州藩士高杉晉作、久玄瑞、井上馨、品川彌二郎、伊藤博文等對公使館進行了火攻。
6·薩天戰爭
薩英戰爭
舊曆七月二日,進入鹿兒島附近海麵的英國東洋艦隊與薩摩藩進行了海戰和炮台戰。以文久二年的生麥事件為起因,在拒絕英國種種無理要求之後,英國東洋艦隊七艘戰艦開始對薩摩藩進行報複性攻擊。經過幾個小時的激戰,雙方均有較大損傷,但薩摩藩尤其嚴重,其海岸炮台大部被摧毀,被稱為“薩摩的驕傲”的西式工廠“集成館”也受到較大損失。英方一名艦長和一名中校中彈戰死,水兵七名死亡。同年十一月,橫濱講和成立。薩摩藩被迫答應支付生麥事件的賠款並搜捕犯人。這次戰爭的結果使薩摩藩痛感軍事現代化的重要,英國對薩摩藩的實力也頗為讚賞,兩者之後接觸頻繁,在之後薩摩藩的軍政改革中英國出力不少。
7·八·一八政變
八·一八政變
舊曆八月十八日晨一時許,京都守護職鬆平容保、京都所司代稻葉正邦等進入京都皇宮,會津藩兵接替了薩摩藩的皇宮警衛,加強了九門的防衛。四時許,發布召集各藩藩主進宮的命令。八時許,已經住在京都各藩藩邸的米澤、備前、大洲、大穀、新洲等藩藩主進入皇宮。其他公武合體派的藩主也隨後相次入京。在發布藩主召集令的同時禁止了長州藩等尊王攘夷派的人物入宮。因為公武合體派各藩掌握了實權,尊王攘夷派各藩不得不陸續離開京都,之後又發布了解除長州藩警衛京都職務的命令。三條實美等七名公卿和長州藩人員在京都東郊的妙法院集結,於十九日晨三時許在大雨中逃向長州,史稱“七卿落難”。隨著這次政變,全國的政治格局急速的向公武合體派傾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