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三)(2 / 3)

至於每日的中饋,沈寄接了過來自己管,讓小芝麻陪著丹朱。一則丹朱是客,不同於一年裏百分之八十的時間都在魏家的小親王。二則近期那麼多事,也必須沈寄親自一一過問。小芝麻掌管這些還嫩了點,萬一出了岔子就是大麻煩。身邊親近的人多少都能察覺蛛絲馬跡,像是挽翠凝碧,就把兒女也接了過來。阿玲也帶著小冬瓜過來住進管孟的小院。

入了秋,不時有傳信的快馬經過門外不遠處的官道,是各地進京報澇災的。黃河沿岸的地方,除了澇災還有水患。然後,慢慢有逃荒的流民進京了。

沈寄讓人在莊子外搭灶施粥,就是有一點,不讓進莊子,在外頭給他們搭了棚子。要不然,放了流民進莊,蜂擁而至的流民能將溫泉莊子踏平。莊子裏修屋子的勞工原本住的棚子都拆了拿出去給流民住,讓他們就住到修好了的屋子裏去。

慈心會如今有了名聲,也得到不少表彰。沈寄行事就有不少人追隨。附近的莊子,尤其是那些大戶人家的還有譬如三皇子的皇莊,也都施粥給流民。這樣一來,溫泉莊子就沒承受多大的壓力。

挽翠進來告訴沈寄:“奶奶,留下來的都是老弱婦孺,那些青壯都奔京城去了。倒像是有什麼非得去京城的理由不可。京城裏官府施的粥,可不一定有咱們家的稠呢。”

沈寄覺得不對,這種時候寧可想多了也不能想少了。於是打發了小廝進京把這一情況告訴徐茂。當天,徐茂就下令不許流民進城了,他也有所察覺了。也是給流民在城門外搭棚子居住,搭灶施粥。他還讓沈寄設法派人混進流民裏打探消息,直接和他聯係。

沈寄便讓把莊子外的棚子拆了,讓流民都到朝廷的棚子去住,道是既然朝廷出手了,就都交給朝廷,自家負擔不起,然後派了人混在裏頭。

一時有些人心惶惶起來,因為越來越多的流民從各地湧向京城。甚至還有人結眾打家劫舍。沈寄讓人緊閉門戶,不再施粥。歐陽先生到京城襄助魏楹去了,莊子的安保工作沈寄同意交給胡管事負責。這人在魏家十多年了,也是跟著魏楹從東昌回來的人之一,忠誠能幹自不必說,組織了護院日夜巡邏。而內宅也是嚴密的守著,依然是老趙頭負責。汪先生的傷還沒有好全,還是和小包子住在一個院裏。關鍵的時候這絕對是一個生力軍。沈寄覺著他並不急於離開,可能是不想陷入得太深將來無法抽身。有些事情知道太多了絕不是好事。

沈寄問洪總管,“眼下這些人,糧食夠吃多久。”

洪總管道:“前兩天流民進京後,糧價就開始飛漲,市麵上糧食也不見了,老奴就停止了各處的收購。如今的,還像現在這種吃法,夠吃半年。”白日裏有一些糧車進莊子,但更要緊的夜半的糧隊。莊子裏如今住了小三百號人,要是明麵上沒有糧車送糧來才奇怪了。

“既然糧價漲了,那少吃點也是應該,再這麼供應,不就露餡了麼。給所有人先打個九折,過半個月再九折。”

“是。”

“房子修了多少了?”

“略擠一擠,兩百人都可以搬進去,現下在打家具。”

“讓修房子的全部停工,一半人去加固圍牆,修上防守時的站立處等。一半人暫時編入護院,現在正是用人之際。”

“那些做軍衣軍被的大姑娘小媳婦兒呢?”

“軍衣軍被趕緊送到軍需處把銀子換回來,然後再領了原料回來繼續做。質量得把好關!”

“奶奶放心,老奴那口子親自把的關。”

修圍牆是必須的,那些房舍也是得建來給人住的。吸納這麼多青壯巡院子自然也需要支付成本。而做軍衣軍被更是有銀子可以掙的。所以到目前為止,這兩樁事其實不算在虧銀子。

有那麼十來個人牽掛家裏,想結清銀子回去,沈寄便讓結了。但絕大多數人還是留了下來,既然有活兒做,包吃包住,還有工錢可以領,在這種時刻還是很吸引人的。一開始供應的糧食打了九折,還不明顯,隻有一些細心的人發現了。不過眾人也覺得合情合理,如今不斷有流民湧進京,自然各地今年的收成都不用指望了。糧價肯定要大漲的,東家少給些也是自然的。

因為是循序減少的,所以感受比陡然減少好多了。到後來,人人都隻能吃到一開始的七成左右的糧,還開始摻了雜糧,但總是能吃個七成飽。那些大姑娘小媳婦開始擔心萬一沈寄不承接做軍衣軍被的事了,她們豈不是得被趕出去活活餓死。那些青壯年男子留下來是有用的,她們卻除了做這個沒有別的用處,還浪費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