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遠征軍組織的由來(1 / 2)

根據中國緬印馬軍事考察團的意見,中英軍事同盟本來早應成立,以便中國軍隊及早開入緬甸布防。可是英方遲遲不決,直到1942年2月間,中國軍隊才先後動員入緬;3月12日,即仰光失守後第4日,才正式成立“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原定第二路在越南方麵,以後情況變化未發表),指揮三軍在緬甸與英軍並肩作戰。這就是本文所稱的中國遠征軍。

中國遠征軍隨著當時情況的發展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和三種不同任務、不同作戰地區的組織。

前一階段,自1941年12月11日中國軍隊動員入緬開始。屬於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指揮範圍。第一次入緬遠征失敗後退入印度的部分軍隊改稱為“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簡稱“駐印軍”或“中國駐印軍”;另一部分軍隊退至本國境內怒江東岸,連同以後新增加的部隊到1943年春重新成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司令部”,此為後一階段。但因一般都稱“遠征軍”,以致曆史資料中,經常混淆不清。特別是這三種任務不同的部隊在三個戰區作戰,先後又統歸史迪威指揮,更易造成錯覺。

現在我把中國遠征軍前後兩個階段、三種情況的實際組織分述如次:第一階段:可以概括為自珍珠港事變、日寇侵緬、中國出兵遠征的時期。

時間:自1941年12月11日中國軍遠征軍開始入緬起,至1942年8月間。

地點:包括全境內同古(即東瓜)、葉帶西、斯瓦、仁安羌(即彥南陽)、喬克巴當、棠吉(即東枝)、臘戍、曼德勒(即瓦城)、惠通橋諸戰役及失敗後分頭撤退的地點。

部隊番號及指揮官: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司令長官衛立煌,未到任,由杜聿明代理,繼任羅卓英,副司令長官杜聿明;第5軍軍長杜聿明兼,第200師師長戴安瀾、新22師師長廖耀湘、第96師師長餘韶,遊擊司令(即第5軍新兵訓練處)黃翔;第6軍軍長甘麗初,第49師師長彭璧生、第93師師長呂國銓、暫55師師長陳勉吾;第66軍軍長張軫,新38師師長孫立人、新28師師長劉伯龍、新29師師長馬維驥。

第二階段:可以概括為準備反攻及打通中印公路(亦稱史迪威公路)時期。在這一階段中又分為兩個方麵:印度方麵:時間:自1942年8月間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及新22師、新38師等部隊退入印度至1945年日本投降止。

地點:包括中緬印邊境孟拱、密支那、八莫及畹町會師、打通中印公路諸戰役。

部隊番號及指揮官: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總指揮史迪威兼,副總指揮鄭洞國(前為羅卓英);新1軍軍長鄭洞國,繼任孫立人;新30師師長胡素,繼任唐守治;新38師師長孫立人,繼任李鴻;第50師師長潘裕昆;新6軍軍長廖耀湘,新22師師長李濤,第14師師長龍天武。

根據中國緬印馬軍事考察團的意見,中英軍事同盟本來早應成立,以便中國軍隊及早開入緬甸布防。可是英方遲遲不決,直到1942年2月間,中國軍隊才先後動員入緬;3月12日,即仰光失守後第4日,才正式成立“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原定第二路在越南方麵,以後情況變化未發表),指揮三軍在緬甸與英軍並肩作戰。這就是本文所稱的中國遠征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