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攔住我的話說:“我知道的,以後有羅長官在,他會了解的。”9日蔣介石回國,以後關於中國遠征軍的指揮,即由史迪威、羅卓英完全負責。
(三)緬人的態度,緬甸的形勢
緬甸各族人民60多年在英帝國主義統治下,深受殖民主義者奴役的痛苦,要求民族獨立自由的思想日益增漲,當時緬文報主筆宇克孟先生,談到對中國遠征軍的感想時說:“緬甸人不願做亡國奴,無論日本用什麼方式都打動不了緬甸人,緬甸人真誠歡迎中國軍隊。……”他又說:“我們一家三口都在抗日,我用筆,兒子用槍,我的太太每天為國運而祈禱。”他並且寫過不少讚揚中國遠征軍的社論,這是緬甸人民的主導思想。可是蔣介石為了討好英帝國主義,對於緬甸人民的民族獨立運動毫未表明態度,更談不到支援緬甸人民。於是緬甸除先進分子積極支援中國遠征軍抗日外,一般都抱著觀望的態度,反動黨派且為日本利用,甘作緬奸,到處進行破壞的活動。同時緬甸人民普遍仇視英軍,遇機即殺,造成當時緬戰中極其錯綜複雜的情況。如不是廣大愛國華僑積極援助,我軍就不免要全軍覆沒了。
緬甸按山川河流及政治經濟情況分為二部分:曼德勒以北為上緬甸,重鎮為曼德勒(即瓦城);以南為下緬甸,重鎮為仰光。上緬甸西有那加山脈,中為明克山脈,東南為湯彭山脈;下緬甸西有阿拉幹山脈,中為勃固山脈,東有蓬隆山,與泰國毗連者為登勞山脈。全境三條主要河流,即伊洛瓦底江、色當河(亦稱西當河、錫當河)、薩爾溫江,南北貫通全境;鐵路公路南北貫通,並與我滇緬路相銜接。瓦城為上緬甸政治中心,握交通之樞紐,扼水陸之總彙,為曆史上兵家必爭之地。其東湯彭山脈與登勞山脈間密林叢生,為現代反侵略戰爭進行遊擊戰的最好根據地。
下緬甸以仰光為咽喉,為新興的商港,有現代化的港口設備,為我抗戰物資供應的最後一個國際海港,也是我遠征軍必爭的目的地。
胡康地區包括那加山以東大洛盆地及新平陽盆地,都是原始森林,古木參天,不見天日,中國曆來叫作野人山。其中河流交錯,雨季泛濫,水勢洶湧,舟船難通,因之有“絕地”之稱。
每逢雨季,不僅用兵困難,即民間交通亦多斷絕;可是到了旱季,河川變為通道,除親敦河外,一般都可徒步通行。
中印緬交界的氣候,可分為雨旱兩季,自5月下旬起,至10月間為雨季,陰雨連綿,天氣較涼,潮濕極重,蚊蟲、螞蝗很多,瘴氣特甚。11月以後至次年5月中旬前為旱季,天氣多風,極少下雨,12月間風勢較大,1月以後逐漸轉熱,經常在華氏一百二十度左右。
總起來說,緬甸形勢是口小肚大、尾巴尖。仰光為全緬門戶,同古、普羅美都是要隘,瓦城為四戰之地,八莫、密支那為最後屏障,而棠吉、梅苗又為臘戍的屏障;屏障一倒,不僅緬甸自身無以立足,中緬邊境物資彙集的臘戍、畹町也就危險了。
(四)敵友我的軍事布置
1942年3月18日,在同古以南約50公裏的皮尤及其南12公裏的大橋附近序戰開始前,敵友我三方的軍事布置如下:
1.敵情:日本第15軍飯田樣二郎所部第33師團在普羅美以南地區;第55師團在同古以南地區;第18師團在泰國景邁附近,一部主力於4月初增援斯瓦戰鬥;第56師團判斷由仰光登陸,當時行動未明,以後集結於同古。至於空軍和炮兵、戰車的情況,當時均不明。
2.友軍:英緬軍總司令亞曆山大所部英緬軍第一師(欠13旅),英印軍第17師,英澳軍第63旅,英裝甲車第7旅均在普羅美方麵。英緬軍第一師13旅在景東、毛奇方麵。英空軍飛機共45架,在馬格威爾。
3.中國遠征軍: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所屬部隊第5軍騎兵團附屬工兵一部在皮尤河附近;第200師在同古(配屬炮兵部隊未到);第新22師、第96師由芒市於6日開始以汽車運輸;第6軍所屬第49師、暫55師、第93師在景東、毛奇一帶;第66軍所屬新38師、新29師、新28師,此時尚未動員;炮兵為第5軍炮兵團及炮13團第1營;空軍為美空軍誌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