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家庭對孩子失去了吸引力——離家出走所折射出的家庭教育(1 / 3)

第一天,媽媽起床叫曉敏去上學的時候,才發現曉敏的房間空空如也。桌子上放著一封信,曉敏已經不見了蹤影。

信是這樣寫的:

爸爸,我走了。你和媽媽都不要去找我,我不會告訴你們我去哪裏了。你們天天為喝酒的事情爭吵,我已經受夠了!我已經長大了,即便媽媽能夠容忍你喝醉之後的行為,但我卻無法承受。我不再是你想打就打想罵就罵的小孩子了,你一天不戒掉酒癮,我就一天不回到這個家。

媽媽把這封信拿給了爸爸看,爸爸也馬上被自己女兒的舉動給驚醒了。幾個月過去了,曉敏還沒有回到家。盡管爸爸一直滴酒未沾,但他和媽媽仍然找不到曉敏的蹤影。爸爸媽媽每天晚上都不鎖門,他們都在熱切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早一天回到家。

案例剖析:

造成孩子離家出走的原因,往往是我們身為其父母所不注意到的小細節。以曉敏的案例來看,好似她離家出走是因為爸爸的醉酒和自身的成績差,然而揭開表麵我們卻可以看到爸爸媽媽對曉敏成長的疏忽。尤其是爸爸,缺少對自身的控製,擺脫不了對酒精的依賴,或者說自身還沒有成長好,將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孩子不被尊重和了解,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孩子無法體會到自己所需求的溫暖,因此就很容易產生離家出走的衝動。

1.孩子處於叛逆的青春期,行為和言語有些偏差是很正常的事情。作為家長,不應該單純地以負麵語言來刺激孩子。

很多控製型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我是你的父母,你的生命都是我給你的,你做什麼事情都應該聽我的!這樣的家長很容易將孩子看成自己的附屬品,而不是一個真正的“人”。對孩子的叛逆,隨口就可以說出:“你離我遠點!別讓我看到你!”甚至有的父母還會說出:“你愛死哪就死哪!”這樣的負麵語言,其實表達的是一種潛意識的歧視心理。如果孩子本身產生了被歧視的感覺,他們就會用一些不良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如果再引不起家長的注意,孩子就有可能會產生逃離的衝動,甚至是受到“暗示”去自殺——你不是讓我愛死哪就死哪嗎?那我就死給你看!這樣衝動而導致悲劇的例子已經真實地發生在我們身邊了,不能不給父母們以警示: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不是你的寵物,也不是你的附屬品,更不是你隨便發泄的垃圾桶。

2.成績不好的孩子往往會感覺自己沒有價值感,如果回家父母又批評打擊,無疑是火上澆油。

孩子在學校找不到自我,回到家還要麵對父母的埋怨,雙重壓力下他們才會選擇離家出走的方式,這隻是一種逃避的表現。身為父母,我們應該看到隱藏在深處的原因。孩子需要的是成就感,所以,不論遇到挫折還是失敗,都要給他們適當的支持和鼓勵。來自家長的鼓舞,往往可以產生力量強大的驅動力。孩子出走並不一定是厭煩了這樣的家庭環境,他們隻是想要找到一個可以發泄自己的方式。不要隻以學習成績來評判一個孩子!雖然學習成績依舊是學校中評價一個孩子的主流參考指標,但是父母應該知道,一個人的人格、道德、情商、財商等因素比單純的學習成績更重要,況且,孩子學習成績不好,難道自己就沒有責任嗎?

第一天,媽媽起床叫曉敏去上學的時候,才發現曉敏的房間空空如也。桌子上放著一封信,曉敏已經不見了蹤影。

信是這樣寫的:

爸爸,我走了。你和媽媽都不要去找我,我不會告訴你們我去哪裏了。你們天天為喝酒的事情爭吵,我已經受夠了!我已經長大了,即便媽媽能夠容忍你喝醉之後的行為,但我卻無法承受。我不再是你想打就打想罵就罵的小孩子了,你一天不戒掉酒癮,我就一天不回到這個家。

媽媽把這封信拿給了爸爸看,爸爸也馬上被自己女兒的舉動給驚醒了。幾個月過去了,曉敏還沒有回到家。盡管爸爸一直滴酒未沾,但他和媽媽仍然找不到曉敏的蹤影。爸爸媽媽每天晚上都不鎖門,他們都在熱切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早一天回到家。

案例剖析:

造成孩子離家出走的原因,往往是我們身為其父母所不注意到的小細節。以曉敏的案例來看,好似她離家出走是因為爸爸的醉酒和自身的成績差,然而揭開表麵我們卻可以看到爸爸媽媽對曉敏成長的疏忽。尤其是爸爸,缺少對自身的控製,擺脫不了對酒精的依賴,或者說自身還沒有成長好,將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孩子不被尊重和了解,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孩子無法體會到自己所需求的溫暖,因此就很容易產生離家出走的衝動。

1.孩子處於叛逆的青春期,行為和言語有些偏差是很正常的事情。作為家長,不應該單純地以負麵語言來刺激孩子。

很多控製型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我是你的父母,你的生命都是我給你的,你做什麼事情都應該聽我的!這樣的家長很容易將孩子看成自己的附屬品,而不是一個真正的“人”。對孩子的叛逆,隨口就可以說出:“你離我遠點!別讓我看到你!”甚至有的父母還會說出:“你愛死哪就死哪!”這樣的負麵語言,其實表達的是一種潛意識的歧視心理。如果孩子本身產生了被歧視的感覺,他們就會用一些不良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如果再引不起家長的注意,孩子就有可能會產生逃離的衝動,甚至是受到“暗示”去自殺——你不是讓我愛死哪就死哪嗎?那我就死給你看!這樣衝動而導致悲劇的例子已經真實地發生在我們身邊了,不能不給父母們以警示: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不是你的寵物,也不是你的附屬品,更不是你隨便發泄的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