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生緣何殺母——青少年暴力為何愈演愈烈(1 / 3)

小剛平時打籃球不行,踢足球不行,接同學電話不行……這不行,那不行,而母親自己可以光明正大地看孩子日記,其他孩子到小剛家去玩時,母親也坐在跟前。小剛和其他孩子都感到極其不自在。可她卻說:“有什麼話可以背著媽媽呢?”

一天中午,小剛從學校回家吃完中飯後,想看會兒電視。母親提醒兒子期末考試要考前10名,仍像往常一樣說:“我告訴你,考不上大學,我就不會給你第二次機會,期末考不到前10名,我就打斷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你也沒關係……”像這樣情感與理智不協調的事每每發生。小剛回答說:“很難考的,不可能考得到。”母子之間再次為學習發生言語上的衝突。絕望中,小剛從門口拿起一把木柄榔頭朝正在繡花的母親後腦砸去,將母親活活砸死。

小剛從殺死母親到被關在看守所沒掉一滴淚,他的冷漠讓人難以置信。小剛說,當母親發過脾氣之後,自己從側麵看母親時,忽然感到母親活得太累、太累。而幫助母親解脫,是把母親殘忍殺死的原因之一。

案例剖析

對兒子“悉心照料”,除了工作之外甚至額外打工來供兒子讀書的媽媽,為什麼卻慘死在自己兒子的手裏呢?小剛殺母案讓千千萬萬的父母感到震驚,但是,在對青少年的調查中卻發現很多青少年都說著同一句話:我家也有此母!

不知道您的孩子如何評價您?您身上是否也存有案例中這位母親的教育痕跡呢?我們還是先來看看案例中的家庭教育到底出了哪些問題,之後再來反思自己的教育吧。

1.將自己所受到的競爭壓力投射到孩子身上

很多父母都身處如今競爭激烈的社會,深感競爭壓力的沉重,因此,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站穩腳跟,起碼要超越自己目前的生存狀態。徐母本身就身處於社會的底層苦苦掙紮,對老公的能力也很不滿意,因此更加寄希望於孩子身上,希望他在學業上處於競爭的領先位置,在未來能在社會上處於一定的優勢狀態。可以說,父母的出發點都是善意的,但是,自己的壓力應該想辦法自己來解決,轉移到孩子身上就容易給孩子造成不堪背負之重。小剛殺死母親的原因之一是看自己的母親活的“太累、太累”而幫助她來“解脫”。

2.不切合實際地對孩子期望過高

將自己沉重的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就容易產生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最終讓孩子對自己絕望。小剛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是有判斷的,隻能“保證考上本科”,但是父母要求的卻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至少要考上浙江大學”。對於無論如何也不能完成的期待,隻能讓孩子感到困惑、憤怒、抗爭。人隻有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才有可能把自己擺在社會集體中的恰當位置上,並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才有可能主動地促進自己個性的完善發展。可是不少家庭不能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而是一味地希望自己的孩子高人一等,有遠大理想。

小剛平時打籃球不行,踢足球不行,接同學電話不行……這不行,那不行,而母親自己可以光明正大地看孩子日記,其他孩子到小剛家去玩時,母親也坐在跟前。小剛和其他孩子都感到極其不自在。可她卻說:“有什麼話可以背著媽媽呢?”

一天中午,小剛從學校回家吃完中飯後,想看會兒電視。母親提醒兒子期末考試要考前10名,仍像往常一樣說:“我告訴你,考不上大學,我就不會給你第二次機會,期末考不到前10名,我就打斷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你也沒關係……”像這樣情感與理智不協調的事每每發生。小剛回答說:“很難考的,不可能考得到。”母子之間再次為學習發生言語上的衝突。絕望中,小剛從門口拿起一把木柄榔頭朝正在繡花的母親後腦砸去,將母親活活砸死。

小剛從殺死母親到被關在看守所沒掉一滴淚,他的冷漠讓人難以置信。小剛說,當母親發過脾氣之後,自己從側麵看母親時,忽然感到母親活得太累、太累。而幫助母親解脫,是把母親殘忍殺死的原因之一。

案例剖析

對兒子“悉心照料”,除了工作之外甚至額外打工來供兒子讀書的媽媽,為什麼卻慘死在自己兒子的手裏呢?小剛殺母案讓千千萬萬的父母感到震驚,但是,在對青少年的調查中卻發現很多青少年都說著同一句話:我家也有此母!

不知道您的孩子如何評價您?您身上是否也存有案例中這位母親的教育痕跡呢?我們還是先來看看案例中的家庭教育到底出了哪些問題,之後再來反思自己的教育吧。

1.將自己所受到的競爭壓力投射到孩子身上

很多父母都身處如今競爭激烈的社會,深感競爭壓力的沉重,因此,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站穩腳跟,起碼要超越自己目前的生存狀態。徐母本身就身處於社會的底層苦苦掙紮,對老公的能力也很不滿意,因此更加寄希望於孩子身上,希望他在學業上處於競爭的領先位置,在未來能在社會上處於一定的優勢狀態。可以說,父母的出發點都是善意的,但是,自己的壓力應該想辦法自己來解決,轉移到孩子身上就容易給孩子造成不堪背負之重。小剛殺死母親的原因之一是看自己的母親活的“太累、太累”而幫助她來“解脫”。

2.不切合實際地對孩子期望過高

將自己沉重的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就容易產生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最終讓孩子對自己絕望。小剛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是有判斷的,隻能“保證考上本科”,但是父母要求的卻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至少要考上浙江大學”。對於無論如何也不能完成的期待,隻能讓孩子感到困惑、憤怒、抗爭。人隻有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才有可能把自己擺在社會集體中的恰當位置上,並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才有可能主動地促進自己個性的完善發展。可是不少家庭不能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而是一味地希望自己的孩子高人一等,有遠大理想。

3.不尊重孩子的空間和人格

小剛的母親不允許自己的孩子有任何的興趣愛好和空間:不許打籃球,不許踢足球不行,不許接同學電話,認為這些都“妨礙學習”,而自己卻可以光明正大地看小剛的日記,其他孩子來找小剛玩時,她也要坐在跟前旁聽,覺得孩子對母親不應該有任何隱私。小剛在這樣一個沒有一點兒自己空間的母愛裏,內心的壓抑和憤怒程度可想而知。很多父母,尤其是媽媽的頭腦裏都存在這樣一個誤會,認為孩子既然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那理應就是自己的一部分,不應該有避諱媽媽的想法。這種想法將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而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孩子當然感受不到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應該有的尊重。人權中最主要的就是人格的獨立權,父母雖然給予孩子生命,但是沒有任何資格去剝奪孩子的獨立權。試想,一個沒有自由、沒有自尊、沒有個人追求的生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生命,沒有意義的生命會認為別的生命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