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是世界上重要的水果之一,其種植麵積在世界果樹品種中居首位。在我國葡萄栽植麵積僅次於蘋果,位居次席。葡萄因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富含多種糖類、酸類、蛋白質、胡蘿卜素、多種維生素,以及鈣、磷、鐵、鉀等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食用後具有抗癌、健腦、減少冠心病發生和動脈硬化脆裂等功效,並且葡萄生產具有高附加值,因此備受消費者和生產者青睞。然而隨著葡萄生產和栽培麵積不斷擴大,病菌積累增多,越冬蟲源基數增大,導致病蟲害發生越來越嚴重,每年造成的產量損失較大;同時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有些農民缺少科學的防控知識,大量使用化學農藥,隨意加大農藥的使用量和次數,使農藥殘留增加,果品品質降低。了解葡萄病蟲害特點,掌握葡萄病蟲害防治以及無公害生產技術,對於葡萄生產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國內外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葡萄病害
1.葡萄白腐病
別名:腐爛病、水爛、穗爛。葡萄白腐病是葡萄生產上為害最為嚴重的病害之一,世界各地廣泛發生,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和華東北部等地區普遍發生,遼寧、河北等葡萄產區危害最重,每年白腐病造成的產量損失20~50%,嚴重地塊損失達80%以上。
症狀
葡萄白腐病病菌主要侵染果實、幼莖和花序等,其中以果實危害最重,常使果實腐爛和落粒。果穗發病初期是果穗下部的穗軸、小穗梗和果梗變成淡褐色水浸狀、逐漸沿著果梗向果穗蔓延,最後導致果粒組織腐敗壞死,後期受害果麵上布滿灰白色至褐色小顆粒的分生孢子器,極易脫落。潮濕時整個果穗腐爛脫落,重病葡萄園地麵散落大量病果穗和果粒。空氣幹燥時,果穗幹枯萎縮,變成褐色僵果,懸掛穗上,不易脫落。枝蔓和新梢發病,往往出現在農事操作受損傷部位,病斑開始呈不規則淡褐色的水漬狀,縱橫擴展後成梭形斑,略凹陷,表麵生出灰白色小粒點,引起上部枝葉枯黃,後期病皮組織縱裂成麻絲狀,發病嚴重時,枯死易折斷。葉片發病,多從葉尖、葉緣開始,前期呈淡褐色水漬狀的近圓形或不規則斑點,逐漸擴大成具有環紋的大斑,後期濕度大時病斑上著生灰白色小粒點,葉片枯死易破裂。
病原
葡萄白腐病菌的無性世代屬於半知菌亞門,墊殼孢屬,白腐墊殼孢。該菌分生孢子器散生,球形或近球形,頂端稍突起,具孔口,直徑95~160微米。分生孢子器壁由2~3層細胞組成,基部有枕狀或柱狀凸起的菌絲墊。分生孢子單胞,淡褐色至暗褐色,橢圓形或卵形,表麵光滑無細刺瘤,一端稍尖或鈍圓,另一端稍平截,內含1至多個油球,表麵光滑,內壁芽生瓶梗式產孢。
病菌的有性世代屬於子囊菌亞門,白腐亞球腔菌。子囊殼球形,有孔口。子囊圓筒狀,無色,子囊間有側絲。子囊孢子長圓形,具2~4個細胞,無色或微黃色。葡萄白腐病菌的有性世代在我國尚未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