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上述特征對中日現代化進程之意義(1 / 2)



另一方麵,中國傳統內在超越型的普遍價值原理與對個人內在自我道德覺醒的潛能的信念,有利於中國近代打破原有的特定封建倫理秩序,向注重個人與集體自然相融合的積極自由型的民主形態轉化。但由於其基本價值規範帶有傳統血緣共同體倫理的性格,而抑製了個人權利的獨立與個人主義契約型倫理的形成。由於強調權力擁有者的內在自我道德覺醒以及人的道德內在超越與模範作用在社會治理中的主導作用,使得權力成為一種高度人格化的東西,而法治的精神以及超越人格與血緣的近代契約型社會組織難以在中國生成與確立。

五四以後,中國的儒教倫理受到更強烈地反對。但是,在激烈的反傳統中,我們往往可以看到傳統的強烈影響。儒家傳統中對普遍的“公”的追求被繼承下來,儒家的精英意識、以先知先覺者帶領一般缺乏教育的民眾走向集體道德自覺的模式也被繼承下來。特定的權力擁有者發生了改變,但權力的構造、治與被治的關係基本上並沒有改變。權力的人格化屬性非但沒有減弱,反而增強了。血緣共同體的倫理構造與組織特色也並未發生大的變化。

特定儒教倫理秩序在中國近代的劇烈變動中雖然解體了,但是儒家傳統在經曆了劇烈震蕩以後,仍然部分保存在中國人的文化價值觀中,法家化的儒教秩序的精神則更為頑強地滲透到中國社會的方方麵麵,與血緣共同體性格的倫理特征一起成為阻礙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障礙。

在近代中國,超越血緣與個人關係的理性的客觀化的近代官僚製並沒有真正確立,雖然現代行政的理念與法律製度在一定程度上被引入,但在實際的運作層麵,傳統家產官僚製的性格仍未完全被擺脫。與此相聯係,依靠理性的法律與契約支撐的將一切客觀化的理性的“企業”和純粹客觀的經營關係在近代中國無法真正確立。

這些中國現代化的核心問題一直貫穿於中國整個近代曆史。國民黨政權的失敗,從某種意義上說,即是由於無法真正解決中國現代化的這些核心問題。

但是,經過中國人民超過百年的集體努力,產業革命的浪潮在現代中國終於逐步興起,全球化的洪流與信息技術革命的浪潮也同樣在深刻地改變中國,傳統小農社會的結構也在逐步被打破,傳統與現代嚴重脫節、難以接榫的問題正在逐步得以克服,傳統主義、保守主義的心態正逐步被進取與競爭的心態所取代。通過溫和漸進改良的道路來推動中國現代化的前景已經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在眼前。

這時,我們更需要清醒的認識與理解自身的傳統文化,將中國傳統的內在超越型的普遍主義價值原理,與西方外在超越型的普遍主義價值原理在比較中加以分析鑒別,取長補短,實現向更高層次文明的轉變。



另一方麵,中國傳統內在超越型的普遍價值原理與對個人內在自我道德覺醒的潛能的信念,有利於中國近代打破原有的特定封建倫理秩序,向注重個人與集體自然相融合的積極自由型的民主形態轉化。但由於其基本價值規範帶有傳統血緣共同體倫理的性格,而抑製了個人權利的獨立與個人主義契約型倫理的形成。由於強調權力擁有者的內在自我道德覺醒以及人的道德內在超越與模範作用在社會治理中的主導作用,使得權力成為一種高度人格化的東西,而法治的精神以及超越人格與血緣的近代契約型社會組織難以在中國生成與確立。

五四以後,中國的儒教倫理受到更強烈地反對。但是,在激烈的反傳統中,我們往往可以看到傳統的強烈影響。儒家傳統中對普遍的“公”的追求被繼承下來,儒家的精英意識、以先知先覺者帶領一般缺乏教育的民眾走向集體道德自覺的模式也被繼承下來。特定的權力擁有者發生了改變,但權力的構造、治與被治的關係基本上並沒有改變。權力的人格化屬性非但沒有減弱,反而增強了。血緣共同體的倫理構造與組織特色也並未發生大的變化。

特定儒教倫理秩序在中國近代的劇烈變動中雖然解體了,但是儒家傳統在經曆了劇烈震蕩以後,仍然部分保存在中國人的文化價值觀中,法家化的儒教秩序的精神則更為頑強地滲透到中國社會的方方麵麵,與血緣共同體性格的倫理特征一起成為阻礙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障礙。

在近代中國,超越血緣與個人關係的理性的客觀化的近代官僚製並沒有真正確立,雖然現代行政的理念與法律製度在一定程度上被引入,但在實際的運作層麵,傳統家產官僚製的性格仍未完全被擺脫。與此相聯係,依靠理性的法律與契約支撐的將一切客觀化的理性的“企業”和純粹客觀的經營關係在近代中國無法真正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