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設施番茄栽培營養失衡及防治技術(1 / 2)

缺鉀防治措施為多施用鉀肥,特別在生育中後期更不能缺少鉀肥,另外可多施用有機肥。防治鉀過剩主要是適量施用鉀肥,在過剩症狀發生後要增加灌水,降低土壤中鉀的濃度。

(四)缺鈣

缺鈣主要症狀為:植株萎縮,幼芽變小、黃化;距生長點近的幼葉周圍變為褐色,有部分枯死;果臍處變黑,形成臍腐。

發生條件:當土壤中鈣不足時;雖然土壤中鈣多但土壤鹽類濃度高時也會發生缺鈣的生理障礙;施用氮肥或鉀肥過多;土壤幹燥;空氣濕度低,連續高溫。

防治措施:多施些有機肥,使鈣處於容易被吸收的狀態;施用石灰;實行深耕,多灌水,出現缺鈣症狀時應及時對葉麵噴施0.3%~0.5%氯化鈣水溶液,每星期2~3次,連續噴3~5次。

(五)缺鎂

缺鎂主要症狀:在第一花房膨大期,中下部葉從主脈附近開始變黃出現失綠;葉脈間有模糊的黃化現象發生,慢慢地擴展到上部葉;生育後期除葉脈外整葉都已經黃化。

發生條件:低溫影響了根對鎂的吸收;施鉀多影響了作物對鎂的吸收時也易發生;植株對鎂的需要量大而根不能滿足需要時也會發生。

防治措施:增高地溫和施用有機肥;土壤中鎂不足時要補充鎂肥;發生缺鎂症狀時可用1%~2%硫酸鎂水溶液,1周噴3~5次。

(六)缺鐵

設施土壤栽培條件下植株整體缺鐵症狀出現的不多,但在水培時中、上部葉易發生黃化症狀。缺鐵主要症狀為:新葉除葉脈外都變黃化,在腋芽上也長出葉脈間黃化的葉。

發生條件:磷肥施用過量、pH值很高時易發生缺鐵;當土壤過幹、過濕、低溫時,根的活力受到影響也會發生缺鐵;銅、錳太多時容易與鐵產生拮抗作用,從而出現缺鐵症狀。

防治措施:當pH值達到6.5~6.7時,就要禁止使用石灰而改用生理酸性肥料,當土壤中磷過多時可采用深耕、客土等方法降低含量。如果為水培時,可往培養液中添加檸檬酸鐵溶液和螯合鐵溶液(EDTA-Fe);如果缺鐵症狀已經出現,可用濃度為0.5%~0.1%硫酸亞鐵水溶液對番茄噴施,或用檸檬鐵100毫克br千克水溶液每周噴2~3次。還可以用50毫克br千克螯合鐵(EDTA-Fe)水溶液以每株100毫升的用量施於土壤。

(七)缺鋅

缺鋅主要症狀為:新梢頂端生長的葉較正常的小;新梢節間短,頂端葉片擠在一起呈簇狀,形成一種病態,也稱為小葉病;在初期階段,葉脈間呈現不規則的黃色或褪綠部位,這些隔離的褪綠部位逐漸融合成黃色伸長帶,從靠近中脈至葉緣,在葉緣形成連續的褪綠邊緣;多數葉片沿著葉脈和圍繞黃色部位有較寬的綠色部分;在梢頂端的葉片乳黃色,甚至沿著葉脈也隻有很少的綠色部位;在這些褪綠部位有時出現紅色或紫色汙斑,後來枯死並脫落,形成空洞。

缺鉀防治措施為多施用鉀肥,特別在生育中後期更不能缺少鉀肥,另外可多施用有機肥。防治鉀過剩主要是適量施用鉀肥,在過剩症狀發生後要增加灌水,降低土壤中鉀的濃度。

(四)缺鈣

缺鈣主要症狀為:植株萎縮,幼芽變小、黃化;距生長點近的幼葉周圍變為褐色,有部分枯死;果臍處變黑,形成臍腐。

發生條件:當土壤中鈣不足時;雖然土壤中鈣多但土壤鹽類濃度高時也會發生缺鈣的生理障礙;施用氮肥或鉀肥過多;土壤幹燥;空氣濕度低,連續高溫。

防治措施:多施些有機肥,使鈣處於容易被吸收的狀態;施用石灰;實行深耕,多灌水,出現缺鈣症狀時應及時對葉麵噴施0.3%~0.5%氯化鈣水溶液,每星期2~3次,連續噴3~5次。